关于行政能力测试的"数量关系"谁能给我总结下行政能力测试的"数量关系"的解题方法?

1个回答

  • 一、数量关系的题型介绍

    数量关系测验包括两种类型的试题,一种是数字推理题,另一种是数学运算题,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种题型.

    1.数字推理的题型介绍

    数字推理题由于排除了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减少了其他因素的干扰,而测查的完全是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类题目由题干与选项组成.题干是由一组按某种规律排列的数字组成的(其中缺少一个数字),选项为4个数字,要求应试者分析题干数列的排列规律,根据规律推导出空缺中(一般用小括号表示)应填入的数字,然后从四个选项所列出的数字中选出应填的一个来.

    在解答数字推理题时,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两点:一是反应要快;二是掌握恰当的方法和规律.一般而言,先考察前面相邻的两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假设出一种符合这个数字关系的规律,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应用到下一个数字与前一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上,如果得到验证,就说明假设的规律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直接推出答案;如果假设被否定,就马上改变思路,提出另一种数量规律的假设.另外,有时从后往前推,或者“中间开花”向两边推也是较为有效的.

    两个数列规律有时交替排列在一列数字中,是数字推理测验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只有当你把这一列数字判断为单数项与双数项交替排列在一起时,才算找到了正确解答这道题的方向,你的成功就已经是80%了.

    由此可见,即使一些表面看起来很复杂的排列数列,只要我们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具体来说,将相邻的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相乘或相除之后,它们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的排列规律复合而成的.只要掌握它们的排列规律,善于开动脑筋,就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需要说明一点:近年来数字推理题的趋势是越来越难,即需综合利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规律.因此,当遇到难题时,可以先跳过去做其他较容易的题目,等有时间再返回来解答难题.这样处理不但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容易题目的得分率,而且会对难题的解答有所帮助.有时一道题之所以解不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思路走进了“死胡同”,无法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此时,与其“卡”死在这里,不如抛开这道题先做别的题.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也许就会有新的解题思路,从而有助于解答这些少量的难题.

    在做这些难题时,有一个基本思路:“尝试错误”.很多数字推理题不太可能一眼就看出规律、找到答案,而是要经过两三次的尝试,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最后找到正确的规律.

    2.数学运算的题型介绍

    数量关系中的第二种题型是数学运算题,主要考查应试者的运算能力.这类试题难易程度差异较大,有的只需心算就能完成,有的则要经过演算才能正确作答.这类试题的出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呈现一道算式;一种是呈现一段表述数量关系的文字,要求应试者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并判断所计算的结果与被选项中的哪一项相同,则该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数学运算的试题一般比较简短,其知识内容和原理多限于小学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尽管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因为测验有时间限制,需要应试者算得既快又准.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运算技巧、方法和规律,尽量多用简便算法.

    二是准确理解和分析文字表达,正确把握题意,切忌被题中一些枝节所诱导,落入出题者的“圈套”中.如:一条悬挂着的绳长3米,小王每一次向上爬1米,停一下,又下滑半米.问按照此爬法,小王几次能爬上去?答案:A.5次 B.6次 C.7次 D.8次.如果认为每一次上爬半米,选6次,就中了出题者的“圈套”.实际上前4次爬上2米,第5次又爬了1米就到顶了.

    三是熟记一些基本公式.

    二、数量关系的解题方法

    数量关系测验题的解答,要把握下面三个方法:

    (1)心算胜于笔算.该项测验无论是A类应试者,还是B类应试者,平均一道题需40秒~45秒的时间作答,可见对速度的要求之高了.在数量关系测验中,运算题一般比较简单,采用心算可以节省时间,将十分有限的时间尽量集中用于较难试题的解答上.

    (2)先易后难.在规定时间内,每道题虽难度不一样,但可先通过观察完成简单题的解答,使心理更加平稳,更有利于难度较大的题的解答.如果因解答一题受阻,而失去了解答更多试题的机会,就会造成不应有的丢分.

    (3)运用速算方法.不少数学运算题可以采用简便的速算方法,而不需要全演算.为此,在解题前,先花一点时间考查有没有简便算法来解题,这点时间的花费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找到简便算法,会大大减少解题所用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