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诗歌礁石,除了象征之外 还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1个回答

  • 《礁石》是艾青1954年7月在南美旅行时写的一首短诗.在一般人的笔下,礁石总是被描写成阻塞航道、碰毁船只的丑恶事物,但艾青则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它.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因为事实是航船触碰礁石而不是礁石去碰撞航船.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因此,诗人笔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为了求得生存,它顽强地同海浪进行搏斗,而且总是把“扑过来”的每一个海浪都“打成碎沫”;尽管伤痕累累,“象刀砍过一样”,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动的,应该则‘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艾青诗选·序》)可见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艾青擅长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写他的真情实感.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全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寓意深刻,是诗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自己的心去写”的结果.

    《礁石》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果非要再找其他修辞手法,我个人觉得还用了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