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老师说不知道听课是干什么的?并且有些考试的题都是老师平常上课讲的内容、往往做错题

1个回答

  • 保证有效听课的几条措施

    第一条:认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主要是通过预习来进行.学生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己独立地去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这个自学过程叫预习.

    (3)做好生理上的准备:即课前要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心之官则思,上课就是要靠大脑来思考问题.因此,大脑的状态就会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

    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做法是: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中午和课间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间不睡太长.午睡后留点活动时间,洗洗脸,聊聊天,散散步,到上课就精神了.这是因为从起床到上课之间应当有一个抑制状态到兴奋状态的过渡时间.

    第二条:排除干扰,全神贯注地听课.

    年龄较小或自制力较差的孩子,上课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分散精力.尤其是性格活泼,脑子聪明的孩子更好动.上课有时做小动作、玩东西、说话、传纸条、和好朋友挤眉弄眼.这样不但干扰了周围同学听课,也影响了自己所课.此外,由于课程多,课时少,老师的讲课方法不大相同,他们讲课速度不同,这样,如果听课时不专心,就会把老师讲的一些知识漏掉,时间长了,前后的知识不连贯、不完整、不系统,考试时必然会漏洞百出.因此,要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全神贯注地听讲,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

    人集中注意一定事物时,大脑皮层就会在相应部位产生一个兴奋中心,这时注意对象提供的信息就能传入这个兴奋中心并对它们进行编码贮存,而其它信息只能处于抑制状态的皮层压域.如果大脑皮层同时有几个兴奋中心,就会出现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现象,这就是“分心”和“开小差”.

    上课开小差的大体原因是:

    注意对象太单调;

    同时存在另一种新异现象;

    失眠、疲劳、饥饿;

    杂七杂八的事情牵肠挂肚.

    克服方法如下:强化“有意注意”在自己头脑中的地位,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注视教师.

    当你的眼睛瞟向窗外,或者在欣赏自己的涂鸦,或者在观看坐在隔二排的同学时,你就别想能专心听课了.你的心是跟着你的眼睛走的.将眼睛盯住教帅虽并不能保证你的心思也盯住教师所说的内容,但让你的眼睛东张西望绝对表示你的心是在想着某些事情,虽然不知你在想些什么,但你绝对不是在关心讲课(当然,表面上看起来注意听课,至少也是对教师的起码礼貌).

    在注视教师的规则上有一个例外,就是有关记笔记的事.很显然,你得看住用来书写的纸张才能好好地记笔记的.大部分的教师都很高兴看到教室里的成员或者听众忙着将他们的讲词和意见记下来.

    第三条:要积极思维,主动地听课.

    专心听讲是根本原则,但仅仅做到专心听还不够,还应注意听课的方法,有的学生上课很老实,目视前方,一动不动,老师讲的东西这耳朵进那耳朵冒,没过脑子.一堂课完了,他们脑子里什么都没留下,只是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下了几条板书.这种被动地听课也是学不好的,必须学会主动地听课.老师在课堂上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启发学生,学生就要开动脑筋思维.老师讲概念、定义等,都要通过许多具体的例子去分析、讲解.任何结论的提出都有依据,都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记结论,死背板书,首要的是听老师怎样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弄懂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每个例题或具体例子的含义,从这些具体的例子中理解那些难懂的、抽象的概念.

    注意去思考概念和含义,不要只听其中的话语和事实.在教师讲课时,你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他所指的是什么?”“’ 这件事的整个意义是什么?”“他所讲的含义是什么?”“这件事与那件事怎样互相配合?”“总结起来,又表示什么?”老师就是这样在反复地把一些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以及描述、表达问题的能力.学生就应该随着老师的引导积极思维,领会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