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而”的各种意思.

6个回答

  •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之】的用法的方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