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之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 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的.“之”放在主语“松柏”和谓语“凋”之间,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在古文中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释和用法:

    (1)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例: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师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 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上是根据所学课文找到的例子,还有更为具体的,你也可以上百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