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个回答

  • 小题1:B

    小题2:(1)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的闲人罢了。

    (2) 半夜的时候,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坐在石台上。

    小题3:及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小题4:苏洵 苏辙 闲人

    小题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赏析:“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之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原句填写1分,赏析两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整体感知句子可知,“及今年春中”表明时间,是句子的状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是事件本身。因此,应在状语与主体事件之间划分。

    点评:首先理解语句的大意,结合句子的结构,把句子分开。一般在主谓之间、较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词与宾语之间、古二今一的词语之间等停顿。总算的原则是,不可将句子读破,使语意不明。

    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是对“三苏”的文学常识的考查。平时应有一定的积累,写时要注意“洵、辙”等字的字形。第二步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向后提取,可知,第一层是叙事,第二层是写景,第三层是议论抒情。因此应到第三层中寻找,自然可找到“闲人”一词。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偏颇,大致内容、主题,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更不能放弃课内只顾课外,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赏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小题5:试题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在填写时要注意“藻、荇”等字的字形,赏析时首先选择一个角度,如比喻的修辞是最为明显的,句子把月光比作积水,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描绘出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点评:对于古诗文,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语句的赏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如修辞、用词、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不管从哪个角度一定要注意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