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总结归纳一下从初中到高中所学的所有的物理公式,并加以说明一下.高分求公式…

1个回答

  • 初中 物 理 量 主要 公 式 主要单位

    长度(L) (1) 用刻度尺测(2)路程 (3) 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4) 力臂 = (5)液体深度

    (6)物体厚度h= a=

    Km 、m、dm、cm 、mm等

    1km=1000m

    1m=100cm

    面积(S) (1) 面积公式 S=ab S=a2 S=πR2 = πD2

    (2) 体积公式 (3) 压强公式

    1m2=102dm2

    1dm2=102cm2

    1cm2=102mm2

    体积(V) (1) 数学公式V正=a3 V长=Sh=abh V柱=Sh V球= πR3 (2) 密度公式 (3)用量筒或量杯V=V2-V1 (4) 阿基米德原理 浸没时V=V排=F浮/ρ液g部分露出时V排=V物-V露 1m3=103dm3

    1dm3=103cm3

    1cm3=103mm3

    时间(t) (1)速度定义 (2)功率 (3)用钟表测量

    1h=60min

    1min=60s

    速度( )

    (1) (2) 则

    1m/s=3.6km/h

    质量(m) (1)重力公式 (2)功的公式

    (3)密度公式 (4)用天平测量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密度(ρ) (1) 有 (2)压强公式 (3)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 则ρ液=

    1g/cm3=1000

    kg/m3

    合力(F) (1)同方向F=F1+F2 (2)反方向F= F1-F2(F1>F2) N

    压强(p) (1) (适用于一切固体和液体)(2) 适用于一切液体和侧面与底面垂直的固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1Pa=1N/m2

    浮力(F浮) (1) 称重法 F浮=G-F示 (2)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不作要求)(3)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 (4) 漂浮或悬浮法F浮=G

    动力、阻力 则

    与 单位相同即可

    功(W) (1)定义W=Fs 重力做功W=Gh=mgh 摩擦力做功W=fs

    (2)总功W总=F动s W总=W有+W额

    有用功=Gh W有=W总-W额

    (3)η= W有=ηW总 W总= (4) W=Pt

    1J=1N.m

    =1w.s

    机械效率(η) (1) η= =

    (2) η= =

    (3) 对于滑轮组 η= (n为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

    (4) η= =

    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η总小于1

    拉力(F) (1)不计动滑轮和绳重及摩擦时,F= (2)不计绳重及摩擦时 (3)一般用 (n为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4)物体匀速运动,一般F=f (f 一般为摩擦力)

    功率(P) (1)P= (2) P= = (3)从机器的铭牌上读出

    1w=1J/s

    =1N.m/s

    比热(c) (1) Q吸=cm(t-t0) Q放=cm(t0-t) 可统一为Q=cm△t

    (2) Q放=qm(q为J/kg m用kg)

    (3) Q放=qV (q为J/ m3 V用m3)

    (4) 不计热量的损失时 Q吸=Q放(热平衡方程) C的单位为

    J/(Kg.℃),水的比热为4.2×103J/(Kg. ℃)物理意义为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4.2×103J

    电荷量(Q) (1)定义 则Q=It (2) W=UIt=UQ 则Q= (Q为电荷量) Q的单位为C

    电流(I) (1) 定义 (Q为电荷量)(2)

    (3)W=UIt 则

    (4)P=UI 则 (P为电功率)

    (5) 焦耳定律Q=I2Rt 则

    (6) 纯电阻电路W=UIt=I2Rt 则

    (7)P=UI=I2R 则

    (8)串联:I=I1=I2 并联:I=I1+I2 (9)从电流表上读出 1A=1000mA

    电压(U) (1) (Q为电荷量)(2)U=IR (3) (4)

    (5)焦耳定律 (Q为产生的热量) 则 (6 )串联:U=U1+U2 并联:U=U1=U2

    (7)从电压表上读出 1KV=1000V,

    1V=1000mV.家庭电路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超过36V

    电阻(R) (1)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2)W=UIt=I2Rt=

    (3)

    (4)焦耳定律Q=I2Rt 则 (Q为产生的热量)

    (5)串联:R=R1+R2 则R1=R-R2 R2=R-R1

    (6)并联: (7)从欧姆表上读出或从铭牌上读出如滑动变阻器上的“10Ω 1A”等字样. 1Ω=1V/A

    1MΩ=106Ω

    1KΩ=103Ω

    电功(W) (1) W=UIt=UQ(Q为电荷量)(2)W=Q=

    (3)P= 则W= (4)当无热量损失时W=Q=

    (5)从电能表上读出(其单位为KWh) 国际单位为J,电能表上常用单位为KW.h

    1KW.h=3.6×106J

    电功率(P) (1) (2) P= (3)从用电器上读出

    1Kw=1000w

    1马力=735w

    电热(Q) (1) 当不计热量损失时,Q=W=

    (2)热平衡方程Q吸=Q放 其单位为J

    通电时间(t) (1) (Q为电荷量) (2)W=UIt 则

    (3) P= 则 (4)Q= 则

    高中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 、 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1-F2   F F1 +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 或 : Fx合=0 Fy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 FN

    说明 : ① 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gV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1) 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 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 ,m—卫星质量, R--天体半径 ,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卫星到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g = G

    c、 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8、 库仑力:F=K (适用条件:真空中,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9、 电场力:F=Eq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qVB (BV) 方向--左手定则

    (2)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I) 方向--左手定则

    11、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Fx = m ax Fy = m ay

    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物体

    理(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 a t2

    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 A B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t/ 2 = =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