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身边的民俗的作文

1个回答

  • 给最佳吧

    每次心中一片空白的时候,而大脑又是漫不经心的乱转时,耳边仍是那依依呀呀的声音.说起戏曲,心中还有很多的插曲呢.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相当贫乏,一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不明白当时我村的人们为何有那么高的“雅兴”,竟然办起了庄户人剧团.记得每到冬天,三五成群的“演员们”便聚在一起,在二胡的抑扬顿挫中亮着嗓子,相互切磋着技艺.并且每年的剧种还变换呢.我现在依稀记得吕剧《小姑贤》中那句婆婆的戏词:吃了猪肝想猪心,每当听到这句唱词时,我心里就纳闷:猪肝不比猪心好吃吗?《王汉喜借年》中嫂嫂的一句重复几遍的台词:妹妹,你怎么还不出来呀,小小的心灵便打上了折扣,那个小姑子怎么那么磨叽呢,心想是我的话早就出来了,干嘛非得让她嫂子三番五次的喊,让人家王汉喜等那么长时间呢.京戏《苏三起解》中的“起解”二字,多年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此意啊,可小时候听了多遍也不知为何物.有些台词尽管跟随我经历了多年风雨,却就这么不明不白稀里糊涂地跟我生活了很多年.它们会忽然在成年时的某个寂静的午夜后,或在某个雨雪后,突然从心底冒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彻悟意境啊,心里对小时候的理解在心里窃笑呢.是啊,人,还能永远长不大么?

    那时候无所事事的我则象一个小跟屁虫,(因为那时村里没有幼儿园),我们一帮小孩整天跟着那些人跑前跑后,心里对那些胡琴充满了好奇,几根弦就能蹦出这么好听的音乐?有时会趁大人不在的时候偷偷拨弄几下:呀!太呕呀噪杂难为听了.心里也就开始佩服那几个伯伯大爷,不由得对他们刮目相看了,尤其是那个大爷,他是整个剧团的老师.听母亲私下告诉我:他可是一个大才子呢,曾经在黄埔军校读过书,由于党派原因受到株连,一气之下回乡务农.没想到我身边还隐藏着这么个重量级的“大人物”,心里的那个佩服呀.

    经历一冬天的排练,戏就等着正月里出锅呢.正月里更是孩子们出头的日子,跟着剧团走街串巷,到邻近的一些村庄演出.我们也会忙的不亦乐乎的帮大人们把道具搬到牛车上,晚上我们的专职是拉幕.更重要的是到那个村庄都能蹭到一顿“好饭”,那才是孩子们此行的真正“目的”,大人们何曾能想到呢,孩子们可是在心底偷着乐呢.遇见好一点的人家我们还能赚个苹果,那诱人的苹果啊,也成了我们在别的孩子跟前展扬的“资本”.常常几天都舍不得吃,藏在被窝里希望能捂出更多的香味来.

    那依依呀呀的声音,多年后仍隐在那吱吱摇摇的牛车中,隐在那一开一合的帷幕中,在咚咕隆咚的锣鼓声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的戏曲序幕也就此拉开了.在咚咕隆咚的锣鼓声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的戏曲序幕.

    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11频道,里面的戏曲节目常常吸引我忘记了做家务活,也常常遭到女儿和老公的“炮轰”,以为我“不务正业”,讥笑我生活得怎么像个老人似的,心想怎么遇到两个这么不解我心的冤家呢.我一边收敛着自己,以免得跟人家争电视.可有时有禁不住那优美的唱腔飘入内耳,那衣袖凌空飞舞,那美轮美奂的一招一势着实迷我的眼,有时只得偷偷地瞄几眼,声音大了又怕亵渎了人家的耳,整天宛如做贼一般,总过不了我的瘾.什么时候能有空闲让我过把瘾呢,这成了我的奢望.可人的愿望有一天就真的“实现”了,可这付出了我高昂的“代价”.

    那一天早晨上班前听了一出戏没听完,可上班的时间到了,我急三火四的往外跑.可能是余音仍在我脑中缭绕的缘故,注意力不集中一不小心踩空了楼梯,从上面摔了下来,这一摔着实让我吃了不少的亏,左脚脚踝骨折.害得丈夫跑上跑下的背着我爬医院的楼梯,这是在结婚十多年后的第一次背我,竟是在这样一个场合!此时心中的“幸福感”也敌不过身上的疼痛感了.看着肿胀的脚腕,医生的一席话让从来都闲不住的我犯愁了,在家里至少要休息两个多月!家人都上班上学,一动都不能动的我孤零零能干什么呢.看书?这把年纪再加上我的眼疾,看书的时间也不敢占用很多.正在闷愁的我对家人正发着牢骚的时候,丈夫和女儿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听你的戏吧,你可逮着一个机会了”.

    唉,我无语.知我者,他二人也.于是,我足足过了两个多月的戏瘾.

    真希望有一天能到国家大剧院,当一回真正的戏迷,体会一下“余音缭绕,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海南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现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五种宗教.全省现有信教群众约8万人,其中:佛教20000多人,伊斯兰教8000多人,天主教1000多人,基督教40000多人,道教约10000多人.这些都是通过媒体得到的一些数据,那么现在我就说说我的想法.

    说起宗教,它的力量是很强的,就像西亚一些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国内的冲突就是祸起宗教.海南地处我国最南方,接近东南亚、南亚大陆,是中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最理想平台,所以其宗教这一块是十分活跃的.当然,我们要积极的倡导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而不是提倡迷信活动.宗教活动有其固定的场所,而且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应该让宗教活动成为文化交流甚至经济活动的理想平台.宗教的本质不能变,但是其存在形式是可变的,带来的效果也将是很好的.像三亚南山寺,就是例子,虽然是宗教圣地,但是在旅游方面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在我看来,其经济实质大于宗教形式.海南有很多宗教活动场所,我们可以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开发宗教活动场所的旅游资源,使宗教有生命,让它不仅在思想上,更在实质生活上为人们做贡献.

    海南是黎苗聚居地,黎苗是这里的原始居民,海南岛不仅是中国的海南岛,更是黎苗人民的海南岛.建设海南岛的最基本不能脱离改善黎苗人民的生活.这里的少数民族有他们的文化,这也是一个开发的好项目,真正让黎苗人民过上好生活,而不是只说不做.这里有特色的饮食,漂亮的黎族织锦,古老的传承文化,“三月三”就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黎苗人民沉浸在欢乐地海洋.来海南旅游的人肯定要体验这里的真实生活,而黎苗人民的生活无疑是海南真实生活的最真写照.所以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下,我们要大力发展民俗文化,建设民俗村,真正可行的农家乐,让岛外的人这道岛内的生活,让岛内人的生活更加殷实.

    海岛的发展,离不开宗教民俗的支持,海岛发展的成果也要让海岛的人民首先享受.

    伊犁民俗(一)

    一、服饰

    哈萨克民族服装展现民族特色,受制于经济、社会和气候条件.哈萨克族服装分为里外衣、雨衣、礼服和节日服装.礼服用贵重布匹精工细作.外衣有:袷袢,里带毛绒外衣,背心,坎肩和毛皮大衣.雨衣有:粗毛风衣,外套,毡衣,科尼服.布科主要用呢子、毛绒、毛线、丝绸和兽皮.哈萨克还讲究用貂皮、水獭皮、白鼬皮、狼皮和狐狸皮.皮大衣表面采用绸缎、毛料和条绒等贵重华美的布科.”加尔阿克”、“泰加赫”、“贺利哈”、“达贺”等服装用小骆驼、小马驹、小羊羔皮翻毛而制.哈萨克皮衣加工有特色,用各种野草根的颜色来印染的皮衣和现代工厂制作的皮衣可相媲美.

    哈萨克衣帽按年龄、性别、部落特点而分类.哈萨克妇女服装更绚丽多彩.首饰用金银镶嵌宝石.鞋类有绣花皮鞋、皮靴和皮袜.哈萨克妇女千针万线,以独特的风采,随着男女牧人的活动,在草原上散放光彩.

    二、游牧

    游牧——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式,也是生产和文化的一种类型.游牧——公元前两千年在欧亚和西非干旱地区为解决畜草而形成的.属欧亚大陆原始游牧部落的有:塞种、乌孙、康居和西突厥等.到突厥和蒙古时期,这个文化体系发展完备,对于世界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游牧使得游牧人从解决畜草来源到日用生活品,到生产工具,以至于社会形态完善成熟.游牧是哈萨克原始文化模型,其鲜明特点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内部的牢固性.

    哈萨克选择在便利的自然带,游牧迁徙,巧妙利用气候特点,反映哈萨克人认知时间和空间概念.游牧居留地不仅源于传统游牧需求还基于安全因素.英国历史、社会学家阿.芝.托音碧(1889—1975)在其著作中写到:“广阔贫瘠大地,只有游牧人才能征服,但为适应这种环境,并有所收获必须不断孕育创造思维,还应具备道德伦理和聪明才智.”游牧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对宇宙和人的认知从而发展世界观.通过掌握时间和空间,游牧人的带有游牧色彩的宇宙认识论到位.游牧生活习惯决定了对后代的教育方式、道德水平和特殊的心理素质.

    生存环境特点还决定着畜牧方式和牲畜品种.例如:北疆哈萨克选择的冬季牧场在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等芦草丛生的流域一带,或萨坞尔、玛依勒、加依尔等深山中,还有天山向阳山坡或森林边及避风雨的盆地中.而夏季牧场选择在雨水多、牧草丛生的天山、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等深山中.游牧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随着历史沉积出游牧人永久的内心渴望和宽广的精神境界.

    三、鹰猎

    鹰猎是哈萨克族传统习俗.鹰在很多民族作为吉祥物.哈萨克族把银河称为百鸟之路也很自然.常见的猎鸟有猎鹰(鹞鹰,灰背隼,来水恩),隼(突耳弓,屯至耳)和金雕.哈萨克猎人的高超技术在于家养猎鹰比野鹰还强壮凶猛(可以吃掉野鹰).哈萨克猎鹰到20多岁的每一周岁都有专用名称.据有人讲猎鹰身体各个部位至鸟羽、鹰爪都有专用名称,约有1500多个.哈萨克族许多传说中,提及有位老人叫特内能与鹰沟通.

    四、毡房装潢

    哈萨克毡房是价值不可限量的艺术瑰宝;是哈萨克情营与智慧的结晶;是结合农牧业生产特点的小天地;是哈萨克独特心态与世界观的一面镜子.毡房出现在青铜时期.公元前7世纪,毡的制作成为一种生产方式.我们从阿尔泰山的岩画、南西伯利亚岩画及克里木亚的岩画中都能找到毡旁的历史资料.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鲁多德写过游牧的依断克部落曾住过毡房.

    毡房木架是圆柱型,项是弓形.哈萨克毡房骨架是由圆顶、支杆、木架和木门所组成.毡房骨架用大小不同宽带俩连接起来.木架(哈语叫可列戈)外部用彩色席帘子围裹,整个骨架外部一上一下围上两块毡子.顶部天窗用一块毡子盖,木门外挂席帘门.毡房部件用各种各样哈萨克手工艺品装饰起来.骨架的多少决定了毡房大小.小的毡房有3个骨架,大的毡房多到30个骨架组成,为贵族宫殿.

    根据毡房特点,布置木箱、壁挂、地毯和铺毡等.在阿肯弹唱会和旅游景点,大型毡房最为突出别致.

    五、乌孜别克族的婚俗

    乌孜别克族婚礼上,新郎新娘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是不能住在自己家的,要分别住在自己直系亲属的家中.婚礼当天,新郎也不会上门迎娶新娘,而是由新郎家的直系亲属代表新郎从新娘居住的亲戚家迎娶,然后再返回新娘家举行迎娶的仪式.

    原先乌孜别克族婚礼前后要举行一个星期,现在已经简化了很多,即使这样,整个婚礼全部办完还是需要3天.婚礼是十分隆重的,仪式一般在女方家举行.新郎新娘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新娘还要蒙上面纱.这天要宰羊、煮肉、做抓饭,准备丰盛的乳制品.客人们要为新婚夫妇赠送礼品和生活用品,帮助他们建立新家庭.

    在举行婚礼的这天,新郎和新娘的父母分别出来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和来宾.客人们大都要向新郎的父母祝贺,同时也要向新郎和新娘祝贺,希望他们相亲相爱,白头偕老.这天下午,新郎的妹妹也前来参加,女方家要用隆重的礼节欢迎她,在她进门时,要铺上一块长布,并要将糖果分给跟随她来的孩子们.

    婚礼第一天的婚宴都在女方家中举行,男女宾客会在不同的时刻前来道贺.一般男宾在上午赴宴,女宾在下午赴宴.

    13时左右,新娘在婆家亲戚的簇拥之下“千呼万唤始出来”.和汉族婚礼的红地毯不同,乌孜别克族婚礼为新娘铺的是鲜艳的艾德莱丝绸.新娘身穿漂亮的乌孜别克族新娘嫁衣,羞涩地低着头,在兴高采烈的亲人们中间款款走来.当走进自己熟悉的家门时,看到熟悉的亲人,想到自己就要离开父母,不禁流下了眼泪.

    在老人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