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说》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固、庸、或、圣、愚、遗、、谀、足、不齿、攻、经、通

1个回答

  • 1.师(老师)者,所以传(传授)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疑惑)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一定)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不用)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或者)师焉,或不焉,

    圣(圣明的)人无常师.是故圣(圣明的人)益圣(圣明),愚(愚昧的人)益愚(愚昧)

    小学而大遗(遗失),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足以,可以)羞,官盛则近谀(阿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值得一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长)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经文)传皆通(普遍)习之,

    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1) 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 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所以

    用来……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古今异义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4.(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智,(只不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