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攀登一座山峰,爬了8000多米就返回了,有人说,你仍可以往上爬,甚至可以到顶峰。但此人说:“我感觉到自己只能爬到

1个回答

  • 《何必见戴》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居山阴时,有一晚下大雪,他看到屋外雪光皎然,月和雪交映,晶莹纯净。子猷独自品月赏雪饮酒,吟哦左思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心中洋溢着山水的胜似音乐的清音,忽然想起了住在一百多里外的剡溪的好朋友戴逵,于是连夜驾小船在明月雪光中前往去访戴逵。黎明时分始到戴家,但没有推门进去。别人问他缘故,他回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于是便又驾着小船回去了。

    我们可以设想王子猷驾船乘兴前行的情景。但是他载着半船月光,半船盎然的意兴,一路上,披雪的山俯身迎接他,水波仿佛他的足迹任意东西,潺潺的水声使夜更宁静,他的心如一片明亮的水溶溶漾漾。一百多里的路程很短,仿佛只是心随月亮从天空冉冉落下的时间。肯定还有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思绪,于是他逸兴遄飞,感慨人生“此乐何极”。来的目的不重要了,见不见戴逵只是结果的差别。已经听过山水清音,看过流水映雪,拜访戴逵还不是为了这些?结果早已化入了乘兴而来的过程中,又何必见戴?

    由此我想到了人生。人生的美丽是王子猷的雪夜航程,结果只是拜访戴逵,重要的是过程。豪放的李白就非常赞赏王子猷的做法:昨夜吴中雪,子遒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过程是一篇长篇巨著,结果只是最后的句号;过程是雄浑的乐章,结果只是一个戛然而止的休止符;过程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结果只是画角上小小的落款。

    很多人看重结果,忽略过程。这是功利心的一种体现。人生最有价值的是奋斗过程,你流过汗了,呕心沥血过,结果怎样并不显得重要。你激情满怀去征服一切,末了难免“英雄寂寞”,为了排遣孤独,你又踏上新的征程,你能说结果重要吗?

    对那些为结果而焦头烂额的人,我要说,有了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又何必见戴?

    人生注重的是过程,结果并不重要。说得实在些,谁也不能逃脱死的宿命,换句话说,死亡是人一生的结果,生命的价值在于生的过程。难怪孔子会说,“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都有去游玩的经历。沿途风光直扑眼帘,清风习习,你一路唱呀跳呀,那个兴奋劲就甭提了。结果游览的景点给你的印象很模糊。人生就如旅游,有欢乐的游玩过程就可以了,结果不很重要。再比如登山,乐趣就在于把山踩在脚下征服山也征服自己的攀登过程,至于山上所见也不重要,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站在山巅,看到的除冰天雪地外还是白雪皑皑。很多人神往泰山景观,汗流浃背去爬陡峭的十八盘,沿路看黄山松盘曲遒劲,黄山怪石峥嵘,仿佛要站立起来迎接你,云海荡过来,“荡胸生层云”,白云似乎把你的忧愁荡涤干净了。如果有一只飞鸟掠过,你就会体验杜甫“决眦入归鸟”的诗意。至于到了目的地南天门,除了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外,就是找一个歇脚的地方睡觉去。攀登时的苦累没有什么,李健吾就曾提到攀登泰山的乐趣和“苦趣”。苦趣,我想大概就是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让苦累发酵出欢乐的美酒。乘缆车游玩泰山,苦没有了,累是缆车的事,但游览的乐趣打了很大的折扣。

    人生如登山,你尽力去攀登,阅尽沿途旖旎风光,苦和累不算什么,它们也是人生的一道奇崛的景观。奋力攀登,不管是否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上。选自散文集《沧桑的是流水》

    这道作文题颇有生活气息,能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期待中生活,如何对待别人的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话题所附的材料实际上为“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实例,由此引发的思考可以检测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这道作文题还蕴含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认识自我”以后怎么办?这就给考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