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初二(上)的第五单元的试卷谁有啊?急用!

1个回答

  • 人教版初二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5分)

    1.你能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吗?(0.5×8=4分)

    峨冠( ) 多髯( ) 黄发垂髫( ) 矜( )寡孤独

    岱( )宗 决眦( ) 蕃( ) 鲜( )有闻

    2.作家作品,文学常识.(0.5×10=5分)

    ①陶渊明是 朝诗人,又名 ,字元亮.

    ②《礼记》是儒家经典,它与《 》、《 》、《周易》《 》合称为“五经”.

    ③《望岳》是唐朝诗人 所著,他被后人尊为“ ”.

    ④《核舟记》出自清朝 (人名)所编的《 》,作者 ,明末嘉善人.

    3.理解填空.(1×7=7分)

    ①《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②《爱莲说》中写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③《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④写出《陋室铭》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 ”.

    ⑤《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对“大同”社会纲领性说明的话是“ ”.

    ⑥孔子曾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与杜甫诗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⑦《核舟记》中引用了苏轼《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是“ ”.

    4.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 通 ②左手倚一衡木 通

    ③诎右臂支船 通 ④荡胸生曾云 通

    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司的古义和今义.(3分)

    ①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②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③老翁逾墙走 古义: 今义:

    6.完成下面的对偶句的创作.(2分)

    上句:阳春故燕归

    下句:

    二、课内阅读 (23分)

    (一)(13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护,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戍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7.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2分,3处)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8.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高可二黍许: ②雕栏相望:

    ③两膝相比: ④矫首昂视:

    9.本文按 顺序来介绍核舟,可从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2分)

    10.翻译下面句子.(2×2=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1.选文中哪些说明可看出雕刻家技艺精巧?请任选一例作简要分析.(3分)

    (二)石壕吏(10分)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恕!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4分)

    ①老翁逾墙走( ) ②三男邺城戍( )

    ③老妪力虽衰( ) ④如闻泣幽咽( )

    13.《石壕吏》与《 》、《 》合称《三吏》.(2分)

    14.《石壕吏》中确能证明老妪被抓走的句子是哪一句?(1分)

    15.作者对老妪的感情如何?《石壕吏》反映了怎样的主题?(3分)

    三、拓展阅读(22分)

    (三)良桐(13分)

    《郁离子》

    工之侨得良桐焉①,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②.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③,作古窾焉④,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注释】

    ①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②太常: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乐的官署.

    ③篆(zhuàn)工:刻字工匠.

    ④古窾(kuǎn):古代的款识.窾,通“款”.

    16.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斫而为琴 ②弦而鼓之

    ③匣而埋诸土 ④抱以适市

    1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②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18.工之侨“自以(琴)为天下之美”的根据是什么?最后,百官又是根据什么说(琴)“希世之珍也”?

    19.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四)过零丁洋 (9分)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在诗中找出对偶、比喻、借代的诗句.(3分)

    写在下面:

    ①对偶句:

    ②比喻句:

    ③借代句:

    21.请找出诗中的千古名句,试翻译.(3分)

    2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后有何感想?(3分)

    四、写作(30分)

    现在正值金秋十月.秋天是最能引发文人墨客情思的季节,他们或抒离情别绪,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或写豪情壮志,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你在这样的季节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请以“感受秋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600字左右,体裁不限.

    人教版初二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5分)

    1. (0.5×8=4分)guān rán tiáo guān dài zì fán xiăn

    2. (0.5×10=5分)①东晋,陶潜;②诗经,尚书,春秋;③杜甫,诗圣;④张潮,虞初新志,魏学伊.

    3. (1×7=7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出淤泥而不染.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4分)①简通拣,②衡通横,③诎通屈,④曾通层.

    5.(3分)①交错相通,交通运输;②妻子儿女,成年男子的配偶;③逃走,慢步行走.

    6.(2分)如:腊冬老友返.

    二、课内阅读 (23分)

    (一)(13分)

    7. (2分)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8. (2分)①大约,②对,③靠近, ④抬,举.

    9. (2分)空间,船头、舟尾、船背.

    10. (2×2=4分)①佛印和尚极像弥勒佛,敞开衣裳露出前胸,抬起头仰望上空.

    ②那个人眼睛平视,神情平静,似乎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1. (3分)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等,分析略.

    (二) (10分)

    12. (4分)①yú,越过;②shù,防守;③yù,老年妇女;④yè,低声抽嗒地哭.

    13. (2分)新安吏,潼关吏.

    14. (1分)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5. (3分)既赞美又同情,本诗的主题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的矛盾性,他既同情老妇一家,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悲愤;又支持唐王朝的反叛战争,希望战争能获胜.

    三、拓展阅读(22分)

    (三)(13分)

    16. (4分)①砍削,②装上弦,名词活用作动词,③用盒子装,状语,④到,往.

    17.(4分)①他认为这是天下最美妙珍贵的乐器,就把它献给主管礼乐的太常官.

    ②一个有权势的人经过集市看到这把琴,用一百金买下了它,并把它献给朝廷.

    18.材料是“良桐”,且制成琴后“金声而玉应”,所以工之侨“自以为天下之美”.百官是根据琴上有“断纹”和“古窾”而说琴是“希世之珍”.

    19.看待事物不能只注重外表、形式,不注重实质、内在.

    (四)(9分)

    20. (3分)①“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或“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干戈寥落四周星.”

    21. (3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生谁无一死,应该要留下一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22. (3分)爱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四、写作(3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