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

2个回答

  • 原文出自《二十四史·晋书·王隐传》中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

    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

    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弈,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

    太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豫平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归于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

    原文大意:

    王隐字处叔,是陈郡陈人.世代贫寒.父亲王铨是历阳令,从小好学,有著述之志,常暗自记录晋代时的事以及功臣事迹,没有完成就去世.王隐以儒家的品德而自守,不交结权贵作靠山,博学多闻,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对西都旧事作了很多详尽的探究.

    建兴年间,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对他很器重.祖纳喜欢下棋,王隐常常劝阻他.祖纳说:“姑且用来解忧罢了.”王隐说:“古人碰上好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没有碰上好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不管世道是盛是衰都不困顿.现今晋没有史书,天下大乱,旧事都散失了,史书不是普通人所编纂得了的.您从小生长在五都,在四方游历为官,华夷成败各种事情都有所见闻,为什么不记述下来并加以剪裁呢?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还能流行于世,死而不朽.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才难道还少吗?却都默默无闻,就是因为没有著述呀.所以君子讨厌到死时还默默无闻,《易》提倡自强不息,何况国史能知道得失的踪迹,何必要用下棋来解忧呢?”祖纳叹息说:“不是我认为你的道理不对,而是我的能力不够.”于是上疏推荐王隐.元帝认为创立基业事务繁多,还顾不上史官的事,就搁置起来未作答复.

    太兴初年,法令制度逐渐完备,就召王隐及郭璞同任著作郞,让他们编纂晋史.参预平定王敦有功,赐爵平陵乡侯.当时著作郞虞预私自编撰《晋书》,可是他生长于东南,不了解中原之事,多次拜访王隐,并借了王隐着的书私下抄录,见闻渐渐广泛.此后又忌恨王隐,表现在言谈脸色上.虞预出身豪门,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排斥王隐,王隐最终因被诽谤而免官,黜退回家.家贫没有财力物力,不能撰书,就去武昌依附征西将军庾亮.庾亮给他提供纸笔,书得以写成,到朝廷献上.王隐虽然喜欢著述,可是文笔粗鄙拙劣,错杂纷乱没有条理.他的书中有次序的部分,都是他父亲写的;次序混乱意义不明的部分,是他自己写的.七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