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非金属单质硫(S)是淡黄色固体粉末,难溶于水.为了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

1个回答

  • (1)为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需要用氯气置换出硫,则必须用装置A制备氯气,实验室通常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则A装置中A的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浓盐酸,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MnO 2.故答案为:浓盐酸;MnO 2

    (2)由于用浓盐酸制取氯气,且需要加热,即实验过程中要挥发出HCl气体,因此虚线框部分应是除去HCl气体的装置,可以使用洗气瓶,瓶内盛装饱和食盐水,既除去HCl,又降低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所用装置为:

    .故答案为:

    ;除去Cl 2中的HCl气体;

    (3)要在B中发生氯气置换出硫的反应,在给定试剂中只能选取Na 2S溶液,发生的是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 2S+Cl 2=2NaCl+S↓.

    故答案为:A;有淡黄色沉淀生成;Na 2S+Cl 2=2NaCl+S↓;置换;

    (4)从氯原子和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可知:Cl与S分别为第三周期元素的VIIA和VIA,原子半径:S>Cl,因为Cl的核电荷数大于S,Cl的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比S强,即Cl的电子能力比S强,非金属性Cl比S强.答案为:Cl原子、S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Cl原子是7,S原子是6,且原子半径Cl<S,因此,在反应中Cl原子比S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达稳定结构,故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故答案为:Cl原子、S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Cl原子是7,S原子是6,且原子半径Cl<S,因此,在反应中Cl原子比S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达稳定结构,故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5)我们可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与氢气反应的难以程度、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来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对Cl和S来说,可具体为:HCl的稳定性比H 2S的稳定性强或者HClO 4的酸性比H 2SO 4的酸性强.

    故答案为:HCl的稳定性比H 2S的稳定性强或者HClO 4的酸性比H 2SO 4的酸性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6)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剧烈程度、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等,而判断元素具有金属的依据与之不同,如(5)所述.因此,Cl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不能说明氯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本题答案为: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以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依据.非金属性的强弱以它与氢气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

    故答案为:不能;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以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依据.非金属性的强弱以它与氢气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