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东山晴雪后能够得出怎样的鉴赏方法

1个回答

  • 最爱东山晴后雪 杨万里 宋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试题】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析:总体把握本诗,能够看到,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不难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但是只顾个别句子,就会误入歧途,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有的学生盯住“只知逐胜忽忘寒”,就已经够偏颇了,雪上加霜的是对“胜”字美景这一义项理解还不到位,结果只抓住“忽忘寒”三个字,自然得出作者是一个“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形象,再如有的学生抓的是“最爱东山晴后雪”一句,并且对其中的“最”字理解偏差,以为既然说的是对自然最爱,那么对世俗的东西就是不爱了,这样不免得出了如下偏离的主题:作者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鉴赏】

    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人在题目中用“最爱”二字,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本诗应作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候.东风轻拂,万物开始复苏,四山开始挣脱冬日的枯黄,泛出片片青绿.诗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绿,早已忘记了早春还有丝丝寒意.在春风夕照间停留,环顾群山,原来此刻最美的是东山上那一片雪: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真的美妙极了.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

    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

    本诗语言浅俗,但用字讲究.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记得杨万里的另一写景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阳光下荷花的蓬勃、生机、活力,写出了一种壮美之景.

    此诗通过对东山雪睛后美景的描写,抒发了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首句突出作者追逐美景忘记寒冷,可见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第二句“春风夕照”点出季节时间,结合“春风”可知前句“寒”乃为“春寒”, 可知后句“雪”乃为 “春雪”,春雪化去,再见雪景有需要等待一年.作者忘寒逐雪,可见对雪景之爱胜于常人.最后一句正面直接描写雪景,春寒料峭之际,傍晚橘红的阳光铺满东山,披雪的山头像一座银山,那耀眼的光芒直逼双目,让人感觉是银山涌动.一个“软”字,突出傍晚阳光之微弱,一个“涌”字,化静为动,突出银山之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