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理论过程各学派主要观点和评价?

1个回答

  • 1.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进入一些看起来利润高、但缺乏经验或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战略.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事实与这种理论推导相悖.

    2.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局限

    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忽略了对企业内部的挖潜.因此,以巴莱(Barney) 、鲁梅尔特(Rumelt) 为代表的资源理论学派对此进行了猛烈的回应.资源理论学派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资源差异来解释的,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果关系.而且巴莱认为,对企业的竞争力而言,只有战略性资源是有用的.而战略性资源必备的特征是: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即从性质上讲战略性资源只能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

    然而,像竞争位势理论一样,资源基础理论同样存在着必然的缺陷.首先,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而对企业外部重视不够,因而由此产生的企业战略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其次,对企业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模仿资源的确定过于模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这种战略资源也极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模仿.

    3.动力能力理论的提出

    1997 年,提斯(Teece) 为弥补资源基础理论的不足,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即动力能力理论.这套战略管理理论把企业的资源分为四个层次:(1) 公共资源.它是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和获得的知识; (2) 专有资源.如商业秘密、专利技术这些无形资产,它们属于战略性资源; (3) 组织与管理能力.它是指能让企业的生产要素与专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这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无形资源.提斯认为,正是企业的这种能力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费用,而科斯交易成本理论中企业代替市场降低的交易费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这种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4) 创新能力.动力能力理论认为,针对当今高新 科技 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能力.

    动力能力理论强调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取得、整合、再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能力.动力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地获得新竞争优势.因此,战略分析的基本元素不再是笼统的“资源”,而是有利于形成和维持动力能力的组织过程、专有资源状况和获得这些资源的能力的路径.组织过程从静态讲是整合和协调,反映一个企业重复某种任务的能力;从动态讲是 学习 和新资源或能力的开发;从转换的角度讲是重组资源,即根据环境的变化重新在企业内分配和使用内部和外部资源.而企业的专有资源组成了企业能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