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1个回答

  •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柯林斯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和统计,讨论并分析了一家企业或者一位领导者如何从Good上升到Great层次,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而非领导者,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不是企业如何实现卓越的震撼,而是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实现个人的成功.我就在这本内容丰富的书中选择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字作为切入的视角,通过生活中留意到的一些小故事,和这些视角结合到一起,来展开这篇读后感.---衡量某人是否合适人选,主要看内在的性格特征和天赋能力,而不是专门知识、背景和实际技能.我认为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高尔基曾经说过:"走正直诚实的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诚信是基本的为人操守和交往原则.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做人的本真、一个人所坚持的信念、人生的追求等却可以左右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一个工人在河边砍柴,不小心把斧头掉进河里,失去了赖以维生的工具.他在河边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一个财神出现了,工人向他诉说自己的不幸,财神非常同情他,便跳入水中帮他打捞.很快拿出一把金斧头来问工人,工人却摇头说:"这不是我们的那一把."又过了一会,财神又捞起一把银斧头来,工人还是摇头.最后,财神捞出一把铁斧头,工人看见了高兴的说:"谢谢你,这才是我失去的斧头."财神很喜欢他的诚实,于是连金斧头、银斧头也一起送给了他.工人回家后,向他的同伴们讲了他的遭遇.其中一个贪心的家伙也决定试一试.他跪在河边,故意把斧头扔进河里,然后也假装痛哭,这是财神又出现了,很快财神拿出一把金斧头来,没等财神问他,他马上说:"还给我,这就是我丢的那把."财神见他不诚实,就和金斧头一起消失了.最后,他连自己的斧头都找不到了.可以看出,失去了诚信,就会失去一切.同样重要的还有工作热忱.热忱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可能沦为平庸之辈.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问两个一起工作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其中一个回答:"我正在砌砖块."而另一个回答:"我正在盖大教堂."很明显,这两个人对工作的热忱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就足以改变这两个人的发展方向.还有不能忽略的重要一点是责任感.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规定的内容就是一份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公司的态度.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如果在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都坚持"责任到此,不能再拖",出现问题也绝不推托,而是设法改善,那么就将赢得更多的赞誉.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一匹走的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人们把后面车上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的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的那匹马便轻快的前进,并且对前面的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们越要折磨你."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的喂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于是,他便这样做了.自主自发的做事,同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那么终将会获得回报.想逃避责任、不劳而获,最终只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斯托克代尔悖论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同时,要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不论有多大困难,不论它是什么.斯托克代尔悖论要求我们拥有一种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直面生活的勇气.对于将要面对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不是简单的乐观,坚持到底最终将会胜利.有一位著名的画家患了关节炎,身体逐渐衰残,终于得靠轮椅代步,读后感《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他的手指扭曲变形,只能用指尖握笔,却仍继续作画,每画一笔都得忍受那椎心刺骨的痛苦.一位朋友问他:"你既然要忍受这么大的痛苦,为什么还强要作画呢?"画家回答:"有一天痛苦会结束,然而美的效果却永远长存."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到底、努力奋进的最终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我想这个小故事同样也证明了斯托克代尔悖论.---刺猬理念的三环图三环图中的核心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一家公司招聘职员,面试时主考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10减1等于多少?"一些应试者神神秘秘的趴在主考官耳边说:"你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还有一些人自作聪明说:"10减1等于9,那是消费;10减1等于12,那是经营;10减1等于15,那是贸易;10减1等于20,那是金融;10减1等于100,那是贿赂."只有一个应试者回答说:"10减1等于9.这是事实."最后这个应试者被录用了.其实很多事情原本就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将事情简单化,将精力集中在一个线索上进行处理,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就可以了.--列出不该做的事项比列出该做的事项更重要一天,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座椅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馆子里的鹅卵石.教授把石头放完之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是!"所有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进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个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的太快:"也许没满.""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袋沙子,满满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他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吗?""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好极了!"教授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当这些事情都做完了以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你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道理?"一位学生回答到:"无论我们的工作多么繁忙,行程排的多么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是可以多做一些事的.这门课讲的是时间管理."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这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教授故意停顿了一下,用眼睛把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的最重要信息是,如果你不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我觉得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很好的补充了"列出不该做的事项比列出该做的事项更重要"的这个观点.做事需要分轻重缓急,必须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并且首先把它付诸实践.---没有瞬间的奇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都是经过了大量的积累,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同样的,个人的发展也需要深厚的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对所从事事业的不断学习、进步、积淀的过程,就不可能在别人的眼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奇迹是可能的,但是瞬间的奇迹是不可能的.我们所看到的美好瞬间,背后都包含了艰辛的磨练.一位63岁的老人从一个地方步行到另外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在常人看来,一个年岁已高的老人根本不可能到达.但是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他最终到达.在那儿,有一位记者采访了他.记者想知道,这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他?他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走一步,我就到了这里.其实从这本书中还能延伸出很多东西,从工作到生活,都能给我们积极的指导.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且自己的水平也有限,书中提到的很多东西,需要时间和经验帮助着慢慢理解和消化.为了力求生动避免空泛,我采用加入小故事的方式来写读后感.对于我而言,这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文中若有什么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您指出.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