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对各种植物(树木花草)的称呼,写诗词词穷了~

4个回答

  • 菡萏、木兰、梧桐、杨柳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3、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4、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7、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8、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