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翻译

1个回答

  • 不是我不尽心推举贤能 只是在现在没有奇才罢了.

    唐太宗论举贤(选自《资治通鉴》)编辑原文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翻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

    注释上:指唐太宗.举贤:推荐有才能的人.诘:责问但:只是.如器:好像使用器物.致治者:把国家治理好的人.于:在.正患:只怕.正:只;患:担心.诬:冤枉、贬低.封德彝:大臣的名字.彝,读Yí.异:其他的器:用器物补充:举:1、作“起”讲,2、确立、建树,3、兴起、发动,4、提拔、推举,5、列举,6、检举,7、全.从上下文看,自然是唐太宗要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因此其他义项只能舍去.诘:1、询问、追问,2、责问,3、责罚.因为封德彝“久无所举”,所以唐太宗才有所言,问题是询问、责问还是责罚呢?再根据下文阐述的用人所长的观点看,应为“责问”.患:1、生病,2、祸害,3、担忧.唐太宗提出用人主张后,批评没有举贤是不了解人才,这正是我们国家所担忧的,该选择何项,不言而喻.知:1、知识,2、知道,3、认识,4、了解.至此,毫无疑问选择“了解(人)”.特殊用法(封德彝)对曰:省略句但:古今异义,只是岂.乎:固定句式,难道.吗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