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家是什么意思啊

1个回答

  • “余”与“洒家”之“洒” 《辞海》修订本说:“洒”(音sǎ)是“宋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犹咱”.“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语汇释》说:“关西人自称为‘洒家’.‘洒’即‘咱’之转音.” 上述解释都没有切实把握“洒家”之“洒”的语源.明杨慎在《古音猎要》中曾有比较正确的考释,指出“余”字《说文》“舍省声”,舍与蛇音近.五代宋初人自称“沙家”即“余家”之近声,杨慎《古音余》六麻‘[忄余]”字条下也说“余有茶音”,又在《转注古音略》卷二中说:“余,音蛇,人姓……今俗书作佘”.近人章太炎《撰新方言》也持此说,在《释言》篇中云:“明朝北方人自称洒家,洒即余也.余从舍声,古音如舒,舍转书野切,故余亦转为书野切.”杨、章二家关于“洒家”之“洒”即“余”之中古音的卓越见解,未为《辞海》《辞源》二修订本吸收采用.“余”的字音,又曾从澄、邪二母通转为审母字.《史记·匈奴列传》:孝文皇帝前六年,汉遗匈奴书并赐服饰绨缯等物,其中有“比余一”.比余即今梳子一类东西.《汉书》记同一事“比余”作“比疎”,是汉时余、疎音可通.“疎”中古转为审母字,疏、梳皆同,是余字在中古亦有转为审母的读法可知.我们想进一步提出一个看法,即大部分定母字是经通转为审母字这一中间环节再脱落声母变为馀母字的.“予”“余”二字,在中古是经由审母字变为馀母字的.“余”系的字已如上述,“予”系的宇,个别的转为邪母(序),多数至今保留审母读音(舒,纾、抒、杼),少数字已失落审母字的声母(予,豫,预).以“豫”为例,《书·洪范》“曰豫”疏:“郑王本豫作舒.” 《晋书·地理志》:“豫者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可证“豫”古读与“舒”同.“余”系的“畲”今仍保留审母,馀母两种读音.这样,我们有允分的理由可以赞同杨慎、章太炎之说,确认“洒家”之“洒”实即“余”之中古审母读音方言变异的实际记录.从词汇学角度看,“洒家”是“洒”(余)附加一个词尾“家”而构成的,《辞海》修订本说“洒”是“洒家”的省略,未免源流倒置.《辞源》修订本说“洒”是“咱”的转音,也是把别一分流当做了源.源应是“余”,咱、洒都是“余”在从定母字转为审母字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方音差别.迳将“洒”注“咱”(zá)的音,是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