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换一个角度》

1个回答

  • 换个角度来理解

    ——读《作文为啥不及格》有感

    偶然看到了郝月梅老师的杜小都系列,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郝月梅老师那幽默、易懂的作品.看了郝月梅老师的书,让我的感触至深.

    坐到桌前《作文为啥不及格》这本书,赫然映入眼帘,打开书页,杜小都的形象便在我眼前跳跃:妈妈让她上兴趣班、读名著.杜小都在姑姑的大学图书馆中找到了一本《蛇岛的秘密》,由而激发了她读课外书的兴趣.她开始认真品读,用心灵去感悟每一本书的内涵.

    语文期末考试,这次,杜小都发誓要比过班里的同学.试卷发下来了,要求写一篇关于家的文章,因为临近考试,她的课外书被妈妈没收了,于是就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构思:把书的海洋当做是家,在“家中”尽情畅游,每一天都充满幻想的色彩.可是,老师很古板,认为除了有亲人的家别的一律不是家,看了杜小都的文章,直接判了不及格.杜小都知道了,坚持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追问老师错在了哪里.可老师含含糊糊,几次都想避开.最终,杜小都上网求助特级教师,得到了特级教师的认可,并把她的文章发表在了《小学生》一书刊中.

    一个字“家”,你首先想到的就是有父母、兄弟姐妹的家,杜小都同学换了一个角度来构思,采用了一个不一样的材料,却遭到了老师的质疑,面对不及格的成绩,杜小都并不是灰心丧气,认定是自己的错,而是通过别的途径,让别的老师来判断,终于,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就是这样,有时候,面对的问题、任务,不要只想到1+1=2的古板,更多的可以采用别的途径,换另一种角度.若大家都只用同一个角度,那每一篇文章,不过就是事情的不同,文章的长短不一罢了,创新二字从何提起?

    记得自己曾看过的一篇文章,他的语言虽很短很简洁,但却给人偌大的震撼.讲的是一位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大学”的文章,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自己想上的大学,只有一位同学写了自己将来想要建造的大学,审卷老师看了,认为他是白日做梦!并没有给他太高的分数.可是几十年后,这位同学真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向老师证明不是什么事都可以用常理来推断的.是啊,有的时候,角度不同,文章、事情也会不一样.

    我们做每件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衡量,就会别具一格,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灵感,自然对于一个字、一个词有着不同的理解,若每个人都限制在某种局面中,那么生活就变得很单调,很乏味.只有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敢于求知的人才能过的有滋有味.

    换个角度来理解,面对别人将心比心,这样,做人就会舒坦很多,然而做每件事更多的会是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源不断的创新!

    《作文为啥不及格》这本书,在我心底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