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寐思服的标准读音

1个回答

  • 《关雎》的第二章中,有这样两句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这里我不念“寤寐思服(fú)”,念“寤寐思服(bì)”.因为朱熹在《诗集传》裏注的是——“叶蒲北反”.他用的是反切注音法,转换为现代汉语拼音就是“服bì”.其实这个读音,在《辞源》就收有,是做“郁结”解.《毛传》中对“思服”的解译是:“服,思之也”.这一解释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在於“服”字无论从本义还是从引申义看,都没有“思念”的意思.所以,这个“服”字应是个假借字,其本字大概是表示“至诚”之义的“愊(bì)”字.在书写过程中,用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代替甲字,这就是所谓的“同音假借”.

    “服”和“愊(bì)”的上古音非常相近,所以“服”才可以假借为“愊”.

    由於上古时期,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轻唇音,後世以“f-”为声母的字,起初都读为(“b—”、“p—”等)重唇音,比如“伏羲”读作“庖牺”、“浮”读作“漂”等.当时的语音在形声字中保留下来许多有关信息,比如以“孚”为声符的“殍”读“piao”,以“复”为声符的“愎”读“bi”,以“畐”为声符的形声字,一组读“fu”(如“幅”、“福”、“副”、“富”等),另外一组读“bi”(如“逼”).因此,“服”和“愊”二字现在读音不同,是後来汉语分化出轻唇音这一语音变化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