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还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定要说明原因啊!

1个回答

  • 既不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也不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而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说起这两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上网一查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几乎是众口一词: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古时候知、智通假,所以,这两句话实际上是一句话.但是,它们都不对!

    在读《论语别裁》以前,对这两句话一直没有认真想过,只是偶尔会觉得奇怪:山水各有其性,为何智者偏要爱水,仁者偏要爱山?难倒爱山的人就不智,爱水的人就不仁了吗?如果山水都爱者,又当如何呢?

    直到在《论语别裁》中看了南怀瑾大师的讲述,才觉得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上当了!

    那么,南师究竟是怎么说的呢,好文不敢独吞,愿与大家分享:

    【不在山水之间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真正的爱心?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套用庄子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知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坡,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知者乐”,知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那问题就很大了.】

    古文是没有逗句的,同一句话,标点一变,往往意思就变了.不知何年何月哪位“高人”,把标点点错了,以至于一直到现在,很多人仍旧大受其害.现在,是否应该有所悟了呢?

    说起逗句引起的误会,实在还有很多,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讲述客店老板与客人之间的笑话:

    一天,一位客人在一家客店用餐,客人好像是个哑巴,老板问他吃什么,他向老板要来笔墨纸砚写道:“没有肉鱼也可以没有鸭鸡也可以”.没用标点.老板一看,哦,“没有肉鱼也可以;没有鸭鸡也可以.” 那吃素就行了.于是,给客人准备了一餐素饭.客人一看,愣了,他原来的意思是,我要求并不高:“没有肉,鱼也可以;没有鸭,鸡也可以”.可既然已经端上来了,只好忍了.

    恰巧在他刚刚吃完饭的时候,下去了大雨,于是,客人就想留宿.于是,就在纸上写下十个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然后交给客店老板.老板拿过来一看,没说话,拿起笔在十个字的后面打了一个问号.客人一看,也拿起笔,在十个字中间点下标点:“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老板一看笑了,又拿起笔,把客人的标点涂了,自己重新标点:“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人一看急了,忙又拿起笔来,重新标点:“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老板一看,这位客人实在执著,于是也就勉强答应了.

    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笑话,版本很多,无伤大雅.但是,若涉及到学问,就不同了.大学中有一句名言大家或许都知道: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里面的道理暂且不论,光字面的逗句就是一个问题,南师在《原本大学微言》中引述了一个笑话:

    【为了研究《大学》,昨天刘雨虹老师还为我讲了个笑活,从前有一个乡村里的财主,开了一个家塾,请了两位先生来教书,一位先生带一班学生在楼上,一位先生带一班学生在楼下.楼上楼下,都先教学生读《大学》.楼上的先生教的是,“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啊哟,怎么少了一个“得”字呢?楼下的先生也正在教《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啊哟!怎么多了一个“得”字呢?有一位学生就说,先生,楼上的先生说少了一个“得”字,这位先生一听便说,那好,我们把这个“得”字借给楼上好了!

    故事很有趣,好像瞎编的,其实,过去时代确有这样一类似通不通的教书先生.我在童年的时候,听过很多这一类的故事,现在,我也算得是其中的一个.】

    南师说自己是其中的一个,不过是自谦而已,我们不必当真.南师讲述的最著名的句逗故事,恐怕莫过于“破愣严”了.

    《楞严经》上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就懂进去了.】

    但愿大家都能像这位大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