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仙怨》刘长卿的!赏析下!

1个回答

  • 谪仙怨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谪仙怨》又名《剑南神曲》,其曲调为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入蜀途中所创制.刘长卿写此词时约在大历中.当时作者因受到鄂岳观察使吴仲孺的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词题有两个,一作《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一作《答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集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六言》(均见《全唐诗》).从题目上看,这首词是寄给梁耿的.梁耿事迹不详.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曾提到过他.从词的内容看来,梁耿当时亦在贬所.苕溪在今浙江湖州.当是作者赴睦州途中行经之处.开 头两句“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以回忆起笔,叙写了数年前与梁耿分手时节的情景.“晴川”指晴朗的原野.“落日初低”是说落日开始接近地平线.“ 解携”就是与友人分手.刘长卿于唐肃宗至德初曾任苏州长洲尉,与梁耿交厚,不久梁耿因事获谴,行将远谪.作者为他饯行于苕溪之上.这次重经苕溪,很自然地 回想起当年送别的情景.首句中的“初”字,很值得玩味.送别之际,留恋盘桓,把臂倾觞,暂时忘却了离愁别绪,也不觉得时间的流逝.直至红日西沉,始觉天色 向晚,不得不解舟启航了.“初”字以敏锐的直觉,抒写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话别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离别之愁已够凄楚,更何况言未尽怀,孤舟催发.次句紧接 以“惆怅”二字,就势把满腹愁绪泻出,以下便转到眼前的实景上来.三 四句以“鸟先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由眼前实景引出更深一层的感慨.作者送别梁耿以后,自己也因“刚而犯上”,于至德三载被贬为潘州南巴尉.这段辛酸 往事涌上心头,遂使眼前的景物也似乎为作者的心境而设.他从鸟儿忽远忽近的飞翔,想到了自己在宦海忽东忽西的漂泊;鸟儿飞翔,尚能自由掌握远近方位,而自 己宦游,却身不自主,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上句中的“向”字写飞鸟凌空展翅,在广阔的平芜上空任意来往,显得极为自由活跃.人鸟相比,反不如鸟,这一是够 悲怆的了;更何况今日之飞鸟,一似识破作者心理,故意在平芜上空去来不已,引起作者的身世之感,则其景其情,实令人难以忘怀.作者在此运用相辅相成的手 法,极为深切而又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酸楚之事和悲愤之情.以上四句明代以后的选家都定为上片,而把下面四句定位下片.按之唐人窦弘余,康骈的同调之作.不 仅三辞平仄一致,而且八句浑然一体,可见此词原无分片只说.五 六两句“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思念之深.“白云”,“明月”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表现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如杜甫《很别》诗:“思家步月清宵 立,异地看云白日眠”.词中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来寄托对梁耿的思念.白云飘忽不定,时或千里,时或万里,象征着今日与友人暌隔之远,而自己的思念之情也 悄悄地随着远去的白云飞向天涯.“明月”一词,上乘首句“落日”而来.友人于“落日初低”时分乘舟远去,诗人伫立溪畔,凝神望久,不觉月轮初上,照得前溪 后溪犹如白昼.两句虽然都是景语,但上句喻今日之暌隔,下句写昔日之相别,不仅景中有情,而且充分发挥了诗歌的时间艺术长处,把今昔融为一体,创造了一幅 形象凝练的感情画面,既呼应了开头,又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结尾.最 后两句“独恨长江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写作者极力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而终于无法解脱出来的情状.“长沙”原指西汉前期被谪为长沙王的太傅贾谊,这里借 指梁耿.贾谊是一个有才学,有品格的杰出人物.他的被贬,完全是无罪的.用贾谊比梁耿,说明梁耿人才出众.他的遭贬,也是无辜罹难.“独恨”者,意即人世 间一切恨事皆可忘却排遣,唯独对志同道合的友人无辜遭贬一事永远不能忘怀之谓.作者所以能具此一份强烈的感受,当与自己切身感受有关.“长沙谪去”四字,复于“独恨”之余,在心灵上扫出一片感情空白.这片空白,在现实人生中已经无法填补.于是,只好从虚拟的想象中去寻求寄托.“江潭”是作者想象中梁耿谪居 之所处.“春草萋萋”是《楚辞·招隐士》中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古人常以春草之生,兴游子思归之情.“萋萋”形容春草的茂盛.春草由初生 至而茂盛,游子自当由远出而思归.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游子欲归而终不得归,梁耿远谪未返,己亦正行赴谪所.诗人原想借借《楚辞》的妙文秀句填补内心的感 情空白.至此则非但不能达到此项目的,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凄怆寥落之感.充塞于诗人心头而又聊可以与友人千里相接的,唯有一片连绵不断,延伸到天涯海角的萋 萋芳草而已.由此可见,他们彼此的心境都是非常痛苦的.全 词六言八句,四十八字,五平韵.每句坐三次停顿,音节短促激楚,有一波三折之妙,颇能传达出作者郁抑不舒的衷切心情.中间四句两两相对,不仅有律诗的严 整,而且多用于民歌语言(如“千里万里”,“前溪后溪”),有歌词的通俗和回环荡漾的情致,因此很适于传唱.窦弘余《广谪仙怨序》称刘长卿撰写此词后,曾 “吹之为曲,颇为自得”,足见作者自己也是很欣赏这篇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