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作文开头(10篇)
  • 700字 初二 散文
    我曾听朋友讲过樱花之所以开得灿烂,开得美丽,是因为在樱花树的下面埋葬着很多的尸体。因为人的尸体可以为树提供丰富的有机物,使得树长得更茂密,使花开得更灿烂。然而樱花本来只有白色的,正因为吸取了地下尸体的血才将花瓣染成了红色,樱花的花瓣越红,说明树下的亡魂就越多。樱花传说:古时候日本的樱花是白色的,纯白如雪。
  • 650字 初二 应用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单单是中国的汉字,书法,绘画等,中国的民间传说也正是如此。今年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的民间传说》的书,它使我受益匪浅,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着知识。这本书主要讲述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各地群众独特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历程,表现他们的文化心理,语言特色,审美趣味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方面。
  • 600字 初二 议论文
    朋友,你的家乡在哪儿呢?是在那繁华热闹的城市,还是在那僻静优美的小山村?你的家乡又有着怎样的奇异怪事呢?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那儿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中说那儿有一座山,这座山名叫做“无崖岭”,“无崖岭”的半山腰有一个悬崖,那是通往山岭的路,可是那条路只是一道窄得只能让一尺脚放上去的边沿,边沿上面是陡峭悬壁,下面则是望不到底的深谷,要想从这条路到达山顶,对一般的人来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 700字 初二 叙事
    读《中国民间传说》有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单单是中国的汉字,书法,绘画等,中国的民间传说也正是如此。今年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的民间传说》的书,它使我受益匪浅,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着知识。这本书主要讲述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各地群众独特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历程,表现他们的文化心理,语言特色,审美趣味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方面。例如其中一篇,《好人有好报》讲文章里的主人公非常穷。有一天,一位跛脚人来到他家休息,主人公热情地招待着客人,尽管主人公他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但还是拿出了家里最好的东西来招待这位跛脚人。谁知跛脚人尽然是一位神仙,看主人公这么善良,便帮助主人公发了财。这就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一种坚持善良的精神。
  • 700字 初二 散文
    我的家乡在素有“石刻之乡”美誉的大足县的宝顶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名叫回龙镇水鸭村,又叫水鸭凼。关于我的家乡,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这里最早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渺无人烟。清初“湖广填川”,一支蒲氏先祖来到这里,开荒拓土,这才在此飘起了第一缕炊烟。最先到达这里的蒲氏先祖在西起虎峰山北麓的碑垭口东至狮子桥一带定居下来,形成东西长约9里,南北宽约2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
  • 550字 初二 议论文
    暗夜传说疲倦的月亮栖息在已经枯萎的树梢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散发出黯淡的光芒。丛林中传出夜莺凄凉的叫声。一切,都是那么的苍凉......暗夜国内一片废墟,遍地的尸体.遍地的血迹使得人心惶惶。显然,方才,暗夜国境内发生了一场战争。“父皇……母后……”废墟中央,一身着华丽宫廷服的男童俯在一男尸上,失声痛哭,时不时用拂袖拭拭眼角的泪水。
  • 1200字以上 初二 书信
    神农架的传说武鑫亮在卡玛尔草原上,一片萧条景象。北风呼啸着,似乎要把他吞没。他已经在这里呆了9天了。9天前,他与朋友打赌,买了车票,又徒步走了很远,才来到这个广阔的草原。此时正值初冬,天气异常寒冷,他的食物也差不多吃完了。他清点了一下,还有两块饼干。他咒骂着,从一棵小树上别了一把个棍子,准备逮点动物吃。
  • 1200字 初二 写景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 800字 初二 记叙文
    在焦作一带有个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坟为死去的亲人烧纸祭奠,俗称“鬼节”。这个习俗来自一个民间传说传说明朝末年,朝廷昏庸,官吏腐败,贪官污吏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艰难度日。乱世多灾,老天爷也来祸害百姓了。一年夏天,瓢泼大雨一连下了数日未见停歇,沁河水暴涨,眼看要漫过河堤了。管理沁河河道的官员叫赵捏,他站在河堤上,看着逐渐上涨的河水,心中乐开了花。他奸笑着对手下人说:“马上张贴布告,家家户户都要出钱出物来抢修河堤。”
  • 1200字 初二 散文
    我的故乡在闻名世界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以北六公里处的乔山脚下。乔山并不大,但它并排三个山头却非常出名,分称西观山、中观山、东观山,神话传说是《封神演义》中三霄兵败周原后在此成仙。乔山西观山后面一条大山沟的名字叫碗儿泉,因沟崖上一汪泉水而得名,崖缝里一丝清流涓涓而下,在半人高处有一尺见方的平台,平台上有酷似小孩饭碗大小的石窝,清流至此聚集成一汪清泉,碗边有一小豁口,当碗内泉水集满而无人饮用时,泉水则会从豁口处溢出,行人、鸟兽等至此,口渴时,可稍微俯身将嘴贴在碗边豁口处饮用,极为方便,特别是打柴樵夫路过此处,不用卸担则可饮水,实乃生命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