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初游1200字以上

故地初游

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

回望历史,无论它们多么精彩,那些胭脂水粉总和猎猎于朔风中的王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永远内地尘封进历史的汗青。无论那时怎样的悲愤和欣喜,到如今大多已失去现代人的感情色彩。往往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才得以重拾那些古老的感动。当那苍白的历史在后人不无善意的揣度中变的更美好时,关于昭君,我愿意相信出塞的那一场浪漫。

我一直在想,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在长安相遇时,那种眼神是一种怎样的凝视?仿佛是两个生命在经过千万个历史的演变。千万次风霜的洗礼。千万个春秋的轮回后懵懂却注定的初识。

宿命有多么神奇?

那么当宫廷画师在昭君的画像中点下那个丧夫落泪痔时,他会在想什么?是昭君的沉鱼落雁吗?或是这画像里的不堪?我们已无法猜测。只知这一刻,石破天惊。电闪雷鸣。历史的车轮猛然震了一下,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只知这一刻,昭君和单于生命的食指不期然地指向同一个点,于是,未央宫的大殿上,两人的对视,宣布了这段千古姻缘无可怀疑的永生。

美人之所以为美人,一定有有人说,行走,是场内心的盛宴。

喜欢独行,独醉,独思,独想,独自一人流浪

因为喜欢行走,喜欢陌生地方潮湿的气息打湿自己的睫毛,从而派生出迷离而强烈的渴望,喜欢冥想我站在的那片土地上在过去某段空间上,行过何人,说过何话,做过何事,以及想念那些情感的温存

喜欢用现代科技抓住存留千古让我感动的瞬间,用成熟的思维怀想当年,一切,都只是因为喜欢行走,喜欢故地初游。

普鲁斯特所言:“真正探索的旅程,并不是去看新的地方,而是用新的眼光。”

17岁,辽宁,盛夏

虽说承受不住炎热的桎楛,却仍不能停滞我的脚步,初涉这片陌生的土地却从内心升腾起一种亲切感,就像是在十几年后在遇儿时曾经的玩伴,成为一种眷恋,初见依旧,再见依然

锦州

夏天街头的夜晚很是热闹,街道边上的小饭馆都端出了海鲜小吃招揽顾客,小区里的住户大都摇着蒲扇在楼下乘凉,说说闲话,理理家常。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只是不同的是,当年的我,是被外婆抱在怀里,是他们中的一员,虽有时听不懂,可也确是津津乐道,眸子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可现在,那个曾经属于我的专座早已经覆灭了,一如我的童年,不知在哪里,突然戛然而止,烟消云散

兴城

一座精致小巧明清建筑风格的小城,走进去,仿佛你也就成了古时之人了,沉醉于它摇摇坠坠的柔情中,淅沥的小雨是不会打消我前游的兴致的,

无需说透的缘由。

看着城门上那风雨飘摇的“宁远城”让我想起曾经于此全军溃败的努尔哈赤,功名赫赫,驰骋战场四十年有余的他败在了这样一座小小的宁远城!或许,他是异常郁闷的,逃离战场的窘迫让他神色难安更为愤恨,或许自己成为他人的笑柄,连一个小小的城都攻克不下,还算是一个有勇有谋骁勇善战的君主吗?再或许,这一切都不过是他多虑了,真正的勇士,不在于是否失败,而在于是否能屡败屡战!事后仅8个月,他就与世长辞了,临走之前,那抹牵强的微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苦涩吧!

沈阳故宫

斑驳的红墙,如冢的落花,阴湿的长廊,剥落的漆画,在岁月的潮涌下,把历史的血腥与人性的脆弱漂白成永恒。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一步一步的慢慢前行,并环顾四周,怀着惴惴不安的心……

迈过每一道门槛,轻抚那一扇扇见证血雨腥风的木门,似是问候一位年长的老者,我静静地坐着,听他在讲述一切的曾经,王朝的兴衰败落,后宫的勾心斗角,将一切天真烂漫挥霍成老谋深算,那样会很累吧,成缕的白发和叹息,不知被谁泼墨于墙角,只能记住模糊的流年。

人生就是一次远航,在途中,有许多人来来往往,不尽徘徊,多少次梦里相逢醉里乾坤,,都不过是虚幻一场,不过无论如何,都记住,不要停留,要一直走一直走,用行走践行自己的梦想。

行走于此间,等待

等待再一次出发再一次故地初游

如今,所谓“美女”是很多的,可又有几个可以被载入正史流芳百世呢?美,并不是漂亮。美。是身与心的,而历史上的美女,简而言之,就是有背景的。昭君的美,在民族大义的背景下,轻轻的莞尔便让历史悄然溢散出一种脱世的芳华。

对于剧中李彩桦饰演的昭君,人们用现代较低俗的审美观念去衡量,用“落雁”的夸张去坐实,只怕再好的演员也担不起这样一种期许。

于我,李彩桦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美正是昭君当年出塞的的那种卓越风姿。这种美是古曲了流动不尽的情思,是长安夜灯下温文尔雅的腼腆,更是集美貌和神圣使命于一身的风华绝代。

那时的王昭君一定无法想象,今天,她的一切在李彩桦的身上获得重生。当她在那个冬日,在朝阳的金色和白雪银色的交相辉映下款款走向朔北时,这个传奇便成为了一首永远读不完的诗。

走进历史人物朱棣

1200字以上 初三 写人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有过繁荣,有过晦暗,也有过战乱,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定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里,各种人物,时代的伟人,横空出世,应运而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复杂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泽东这些人都是当时所谓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莫属朱棣了。

《明史》曾这样记载:“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网友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不管怎么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走进历史人物,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古代的文明和事迹的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三
叙事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