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800字

我的故乡

800字 五年级

我出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群山环绕的小镇——朝阳小镇。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纯朴可爱,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每天忙碌而幸福的生活着。

我家住在山脚下的一个铁路生活小区里,小区里都是一幢幢整齐的80年代老式居民楼。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幢楼房前面都有一口井,那是一种老式的压水井,简陋的外表,粗糙的金属压杆,旁边放着一只装满水的瓶子。来打水的人先把瓶子里的水倒入井里,然后迅速压旁边的压杆,这样使劲儿压,压多了就会出来很多的水。压水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也为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我几乎每天都要去那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水。记得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非要逞能自己打水,结果压杆不小心把左小拇指指甲给挤压掉了,小手指头也肿了,把奶奶吓得够呛,从那以后再也不许我打水了。

春天,漫山遍野的花儿竞相开放,粉红的桃花绽放出只属于它的精彩,散发出来自于粉红色的魅力。雪白的梨花也不甘示弱,远远望去,一片片盛开的梨花仿佛天上的朵朵云彩,又好似小朋友手中雪一样的棉花糖。站在树下,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摇摇桃树,无数的花瓣飘到你的身上,就像下了一场来自天空的桃花雨。挺起鼻子嗅了嗅,一股甜丝丝的香味顿时弥漫开来,这香味不淡也不浓,立马使人心旷神怡,“醉”在其中。

夏天,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和爸爸妈妈总会去山涧里洗衣服。涧水无比清澈,一眼可以看见水底的流沙和石头。如果洗衣服的过程中,衣服随着波浪的轻微荡漾漂走了,我们就会索性脱下鞋子,跳到水中去“捉”衣服,顿时就会感到山涧的水是那么的清凉酷爽,我的小脚丫贪婪地享受着涧水的轻抚,每次都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才不情愿的缓缓上岸。用山涧水洗过的衣服,会比在家洗得更干净,更香,因为那可是纯正的山泉水哦!

后来,我们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更大更好的房子。然而,我却时常想念朝阳小镇:想念有着简陋外表,粗糙外皮的老式压水井;想念春天那漫山遍野的桃花和梨花;想念夏日里清凉无比的山涧水;想念和我一起跑一起闹的小伙伴……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朝阳小镇,你永远是我最亲最爱的故乡!

元宵节习俗_1000字

1000字 六年级 状物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六年级:马家乐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