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 初三 记叙文

不知不觉,冬天悄悄地走了,还真是不知道,这个冬天并不是冬天!东风开始轻轻地吹拂着大地的脸夹,仿佛在说:我又回来了!

春风轻轻地扶摸着大地,花儿草儿都被叫醒了,微微地动了动那僵硬的身子,做了一个深呼吸,于是加足了马力生长!春风看着高兴地笑了!

春风打完了招呼还没来得及走,春雨已经在和她的姐妹们玩耍了,春雨高兴地笑着,帮她的姐妹们洗脸儿,舒服得那些花儿草儿满脸笑容.春雨姐姐把正在沉睡的小竹笋叫醒了:小竹笋,春天到了,该起床了!小春笋刚一钻出土,春雨就把春笋的脸洗得干干净净的.春雨将树上的灰尘冲掉了,一个个花骨朵儿从树枝上冒了出来,露出半个脸,调皮而好奇地看着外面的世界,还时不时地眨着眼睛!真叫人喜欢!

花儿是春天的象征,花儿们在花田里竞相开放,像在赶集儿似的,红的,黄的,白的,紫的,粉红的真是数也数不完.春天的花儿中,最美丽的应当是桃花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姿态另人陶醉,粉红色的花瓣小巧可爱,香味浓,如果春天在桃花树下散步,那该是多么的安逸啊!梨花雪白雪白的,就是那种雪白她才成了春天的一景,她白得就跟雪一样,想一想,春天树枝上还挂着雪花!那是多么的新奇啊!她并不像牡丹那么妖艳,在花的王国里,她只是一名小卒.梨花有着淡淡的香味,这香味并不像茉莉花那样清香,只是淡淡的,只有静下心来才能闻到让人陶醉的香味!

花儿是春天的象征,那蜜蜂儿和蝴蝶儿就是春天的精灵.它们常常在花间忙碌着,就仿佛人们为工作忙碌着.蜜蜂在花间采蜜,还时不时的哼上几句,花儿们听了非常高兴,都笑了起来,小蜜蜂就乘机采蜜,他的做法真是利人又利己啊.蝴蝶儿看见蜜蜂这么的积极,也不肯落后,就和着蜜蜂的歌声翩翩起舞,花儿们被蝴蝶的舞蹈深深的吸引住了,都闭上了嘴巴,认真地欣赏舞蹈,可怜那小蜜蜂被关在了花儿的嘴里了,惹得蝴蝶儿哈哈大笑,小蜜蜂们个个耳红脸热的,嗡嗡地飞走了.

小鸟们正在休息,被这一阵阵的笑声给吵醒了,他们不耐烦的往外一看,原来是蝴蝶儿和蜜蜂儿在逗花儿开心,自己也忍耐不住了,润了润喉,清了清嗓子便高兴地唱起歌儿来,小虫子们听见了,就都藏了起来,鸟儿可是他们的天敌!正在冬眠的动物们听见了就都醒来了,温和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照得他们懒洋洋的躺在地上,不想再动了!

人们见了此象,也不再那么懒散了,都从家里走了出来,一起聚在公园里,广场上,唱地唱,跳地跳,笑地笑,抖擞抖擞精神,正为迎接后来的工作而做准备.天上的风筝不只什么时候多了起来,在高高的天上俯瞰着大地,笑了,因为大地还是那么美丽!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朋友们,快行动吧!可千万别在下一个除夕之夜有所后悔哦!

这是真正的教育吗?

1000字 高三 议论文

如今,社会上的很多人――包括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内――都认为,教育就是去上学,去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去参加中考、高考,仅此而已。 

这种观点对吗? 

也许我孤陋寡闻吧,以前就很少听到有人质疑,特别是某些家长、某些学校、某些地方,中考或高考升学率高,就认为是教育搞得好;反之,则是教育欠发达或落后。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 

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直接后果就是,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甚至是缺德、昧良心。这是真正的教育么?我以前不甚了了,近读《论语》,似乎豁然开朗了。 

原来,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先贤,特别是孔子,早就对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学习,作出了解释和说明。 

比如,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很明显,这里的学习(或教育),是侧重于为人处世的历练,侧重于品德修养了。 

类似这样的话,类似这样的观点,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再如,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是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弟子们在家里,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颜回是个好学者,他从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去,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 

孔子教育弟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做到了以上这些以后,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的话,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朝代,无不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 

观照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是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呢?是不是有点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舍本逐末了呢?这样的教育难免问题多多,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也难免误入歧途。“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不会做人,就不会学习。”我很赞成沿海某私立学校提出来的这一办学理念。做人是第一步的,百教德为先,无德不成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记叙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