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

1000字 读后感

最近重读了梁启超先生之《李鸿章传》,作者仿照西方人物传记题材,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这本传记对于我们后来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那个时代,近距离感知历史人物颇有益处,传记的独特视角也有助于我们逐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我们大抵是从教科书开始的。中学时期,我们从教科书中比较全面但又极简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知识,也许是受篇幅的限制,又或许受限于教育目标的定位,我们了解到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个个被串接起来的“知识点”、“考点”。教科书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一个定义或结论,这自然是背诵的要点,比如我现在都还记得一点关于“太平天国”的结论: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战斗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等等。教科书对天平天国运动是非常肯定的。李鸿章之流因为先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运动,后来又作为清政府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虽在洋务运动中有些许贡献,但几十年以来,在普罗大众心中一直是个反面角色。由此,那时的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也是非黑即白的,难以想象英雄人物也会有缺点瑕疵?反面人物何谈什么历史贡献?现如今,网络上那么多的“键盘侠”,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一点这方面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社会更加多元化,历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脸谱化,逐步变得有血有肉,枝叶繁茂起来。不知从何时起,由史学界到文艺界,不知不觉间掀起了历史人物的“翻案风”。一部电视大戏《走向共和》,让人们对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电视剧不代表正史,文艺创作的精彩不能替代历史之事实,但毕竟在众人的心头荡起了一丝丝涟漪,人们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这一波浪潮持续至今,影响颇为深远,加上如今不少的戏说历史、架空历史等等文艺作品的影响,还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引领,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如果没有严肃阅读、深度阅读、广泛阅读的习惯,要想触摸一点历史的真相,也是难!

梁任公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以他的视角观李鸿章行事,评李鸿章才识,定李鸿章功过,自然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梁任公也有梁任公的局限,他的认知自然也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不必奢求亦不必苛求那所谓的“上帝视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书求学如此,做人行事亦如此,欲跳出此“山”的局限,还得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高度吧!

芦荟

450字 五年级

盆栽的植物有很多,比如说:多肉、芦荟……等,一谈到芦荟,我就会想起了我家那盆芦荟。

“桢桢,你看爸爸买了什么?”爸爸大声地喊着。我快速地跑出家门,看到他手里拿着一盆芦荟,我把它放在客厅里。

芦荟看起来是嫩绿色的,形状前窄后宽,前面是尖尖的,后面是宽宽的。两边长满了小小的刺,如果被刺划破手会很痛的,所以要小心手。

芦荟摸起来是很光滑的,中间是很厚的,但是很软,很光滑。闻起来是那股清香的味道,像橘子皮一样,和小草一样的味道。很清香。

盆里有很多黑土,黑土的营养成分非常多,比黄泥巴好。盆下有一个洞,下雨的时候,你没有把它拿进来,雨水会积攒起来了,如果没有洞,雨水会把它淹死,有洞就可以让雨水流出去。

芦荟易栽易活,经得起风吹雨打,舒适温度是15℃到35℃。喜欢光照,不怕炎热,我们这种地方很适合。

如果你摔伤了,伤口感染了可以用它杀菌;蚊虫咬了,抹抹它的胶液,定能液到病除;免疫再生,健脾胃促下泄:活血强心;抗肿瘤:等等它的作用可大了。

如果你把它剥开,一股汁液,也就是芦荟胶,把它涂在脸上,可以当护肤品,对女生来说是很好的自然养生品。芦荟真是一个好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读后感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