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1200字以上

忘不了

1200字以上 初三

那天家里大扫除,我从一个书柜里翻出几本破旧的小本子。翻着翻着,读到一段写到小学语文老师的文字,我停了下来,嘴角不由地浮现一丝微笑。

唐老师是小学四年级时教我们的语文老师。他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高高的身子,带着一架眼镜,看起来像渊博的学者。老师眼镜后的眼睛炯炯有神,好像总闪射出强烈的光芒。

记得唐老师第一次上语文课时,他手中揣着一个黑乎乎,不大起眼的小本子。翻了翻小本子后,他转身在讲台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他一边说,一边让我们用一个精致的本子把这十二个大字认真地记下来。开始时,大伙儿满不在乎,都随意拿出一个本子草草记下,反正心想这准是老师他一时兴起,坚持不了几日他就淡忘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从第一天起,在教我们的一年时间内几乎天天都要让我们不停地记啊记。记完《晨读对韵》,记《弟子规》,记完《大学》经典片段,记《论语》格言名句……日积月累,慢慢地,我们积累几大本,积累了很多很多的语文知识。同学们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习诵中,渐渐学会了孝敬父母。大伙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研习里,慢慢领会到了求学做人的道理。

唐老师平常威严,他在时我们是很少去办公室的。不过,碰巧我有一次偷偷潜入办公室的机会,那是为班主任老师找东西。趁唐老师不在,我不知从哪来的胆,竟想刺探一下,看看那个黑色小本子里到底记了些什么宝贝玩意儿。老师每次写句子时,都要看一下它的。与别的老师不一样,唐老师办公桌边多一个小书架,哇噻!这书架上全是文学经典耶。《论语》、《诗经》都有,我们最近刚抄的《大学》就放在桌子上,老师似乎正在翻看和研读。打开一个柜子,里面是我们以前抄过的《晨读对韵》,足足有五六本呢。后来,我把注意力放回到小黑本上。我将手在自己的衣服上擦拭了一下,轻轻的一翻,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原来写的都是一些文学经典和诗词歌赋。每一小片段下面都有注解,还有老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我小心翼翼,像捧着金元宝似的放回了原处,并随即用手在封面上轻轻地擦试了一下。

不知何时,突然有人在后面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吓得一愣一愣的,忙扭头看,原来是唐老师。他正戏谑地微笑着,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对我说:“好奇的小鬼,这下你发现什么新大陆了啊?”说完,他拿起小黑本递过来,苦笑着对我说:“想不想借去,好好研究一下啊?”我手心直冒汗,哪还敢回他话,忙一边低着往后退,一边不停地向他鞠躬,结结巴巴,跌跌撞撞地逃也似的离开了办公室。

打那时起,说来也怪,不知咋地我对向来威严神秘的唐老师竟多了无限的亲切,心里满是钦佩和尊敬。老师从教语文数十年,可谓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他却还在小黑本上不间断地一笔一划地书写着自己对经典的赤诚和热爱,何况我们这些才疏学浅的小年青呢?想起自己平时抱怨抄背东西太麻烦,埋怨老师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真是觉得好笑。

从那一次偷看唐老师的小黑本子后,我每次抄录经典妙语和诗词名句时都格外地认真,都当作是跟着唐老师学习的最后机会来珍惜。老师这样言传身教,我们做弟子的还有什么理由偷懒,还有什么理由不跟着学,不坚持做好呢?

许多老师的名字都渐渐淡忘了,惟独这位老师还让我记忆犹新,他叫唐江涛。唐江涛老师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知行合一的风范深深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如今,他虽然不教我了,但他曾让我们抄背过的一行行经典诗词、一排排名言金句,将永远助力于我的语文学习,滋养着我的精神成长。

忘不了那个黑色的小本子,忘不了敬爱的语文老师唐江涛先生!

原则

1000字 初三

原则,指导你的行动和决策的总纲式统领式的东西。

讲原则,原就是原点的原,根本性的东西;则就是衡量你现有的语言、行为、决策的一种规范。

当你没有原则,没有一个原点,没有初心时,你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看起来丰富多彩,其实是不得要领。要领就是原则。

原则就是要告诉你方向,要告诉你什么东西是值得做的,什么东西是不值得做的,而且它始终在规范你现有的行为。如果你培养孩子忘记了原则,孩子初中三年很可能就像开碰碰车一样,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又毫无意义地在那忙碌。如果你没有一个原则和方向,而且最重要的是你不认为原则和方向重要的话,你整个的行为都会是随机性的,而这个随机性在局部来看都是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它是不创造任何意义,他是在做布朗运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其实说到底,我们平常在学习和生活中怎么做的都是有原则的。你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脚踩一块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是原则的,那是西瓜皮原则。每个人每天或者至少是每个星期把我们做过的几件事情列出来,有点像复盘似的,复牌背后的原则,我做这个事情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是西瓜皮原则?及时行乐原则?还是看心情原则?每件事背后实际上都会有原则,当然那是低级原则,实际上是反原则的。通过“复盘”这种方式,我们不是照镜子而是照X光,不是表象,要学会对我们做事的背后的主导原则抽离,要不然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依据什么原则,甚至可能经常遵循本身反对的,不喜欢的原则在做事情。

好像夫妻俩每天都很忙,但一复盘会发现彼此在不同时间遵循了不同的原则。父亲带孩子时要的是追求快乐的原则,母亲看别人家孩子进步了,要的又变成了追求成功的原则。奶奶主张的是“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自由原则,爷爷却讲究责任的原则。一家人在不同的原则间随心所欲,最后变成没有原则。

谁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想培养出人生成功的孩子,可世界上成功的人非常少。因为我们每天依据不同的原则在做事情,很少有人做到一以贯之。活动的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这些矢量加起来有可能或者接近于零,数量不小,但是矢量最后加起来一算等于0!很多时候,孩子总是在日复一日的敷衍中写功课,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挫败,其实都是因为没有真正内在的一个锚和一个原则——这个原则能帮助他反思他所做的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

对于没有方向的船,哪个方向的风都是逆风。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方向,没有原则。

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行为当中的逻辑或者原则,就能尽早优化原则。要不然的话,别人看来你犯的是同样的错,但你自己不认为啊。你认为自己一直在尝试新的事情,是在搞创新,只不过创新又搞失败了。

一个人把孩子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也许不是他知道多少事情,而是他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个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靠什么呢?靠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