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见证800字

爱的见证

800字 初三 叙事

当我们还沉浸在母亲节的欢乐中时,一场不幸的灾难来临了!那就是5。12地震。一座座美丽的城市瞬间变成了坟场,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下子消失了,一棵棵青翠的风景树一转眼倒下了,真是天大的不幸啊!四川汶川虽然遭受如此的劫难,但祖国的上空却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你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即刻坐专机奔赴灾区,稳定灾民,指挥赈灾。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不畏惧余震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啊!

救灾部队源源不断的奔赴灾区,几十万部队及时赶往救灾现场,废墟中垂死的灾民得救了,一具具死难者的尸体,得以及时入土为安,一个个受害者悲痛欲绝的心,得到及时的宽慰,一条条阻塞的公路,疏通了,一车车赈灾的物资运来了,一个个灾民用来暂时居住的帐篷,得以及时搭起来了,这就是军民鱼水情。无数支医疗队赶来了,无数伤员的伤势得到了控制,伤员们被飞机、救护车等运输工具,及时送到全国各大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

全国人民都伸出援助之手,捐款在不断进行,所捐的钱、物在迅猛的增长,几百万,几千万,几亿,几十亿……

甚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纷纷捐款,这不仅是四川汶川的灾难,也是全中国的灾难,更是全世界的灾难,全世界的人民都关心着我们汶川的灾民。

地震带来了。普天之下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

容我将这些事迹,慢慢道来:1、有“千岁军”之称的空15军空降兵部队早前被派往四川救灾,由于工作危险重重,有的队员出发前写下了遗书。2、一位刘校长,顾不上被埋在废墟中的儿子和生死未卜的妻子,奔波在救灾现场。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间,他的妻儿都死了。3、张家春老师,当教室门承受不了压力要倒的时候,他毅然用双肩死死地托住门框,用血肉之躯,为学生撑开了逃生大门。4、30岁的羌族老师,被无情的废墟吞没了,门外却站着他救出来的46个孩子。5、李佳萍老师,她本可以第一个冲出教室,却把生的机会让给学生。她在疏散了30多个学生以后,却眼睁睁的看着水泥板压在自己身上,在狭小、黑暗的空间里,她忍住剧痛,跟孩子们拉家常,讲故事,摆笑话。在她的安慰和鼓励下,孩子们渐渐有了努力自救的勇气,三天三夜后孩子们终于全部获救了,而敬爱的李老师,却永远离开了我们。6、程玉宝老师,明知自己的孩子早已死亡,却还坚守在救人第一线。7、曾长友老师,用身躯将门用力顶住,同学在他指挥下顺利地逃生,可自己却被埋在了深深的废墟之中……。这些动人的事迹,不胜枚举。

在5。12大地震中,有40位北川中学老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有18位老师放弃了,能在第一时间,挽救自己的子女的机会!在危急关头,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正如,遇难者张米亚老师说的那样: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是所有老师在忘我牺牲那一刻的心声。是爱的歌声,更是爱的见证。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汶川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34中初三:jiaoshuo

爱的角度

1000字 初一 读后感

——读《童年》《朝花夕拾》有感

爱,是一个无形的东西,但在它包裹着你的时候,会无比温暖。爱,是一个无声的东西,但它依然会让你兴奋不已。有的爱,轰轰烈烈,好似一匹骏马,从远处飞奔而来,又疾驰而去;有的爱,平平常常,但它却早已无法用文字所表达,两种爱恰恰相反。

在《童年》中,主人公阿廖沙,自幼丧父,随母亲来到了外祖父的家里,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他愈加专横暴躁起来,两个舅舅也在为分家产而相互大打出手。在我们眼中,他们家就像一个地狱,一个充满仇恨之雾的山谷。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恨透了外祖父,他的残暴、专横、贪婪、吝啬,使阿廖沙反感。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一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母亲也结婚了,但婚后生活是不幸的,是悲惨的。贫困和疾病消磨着她的心灵,她开始暴躁,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爱”这一名词在阿廖沙心中渐渐被憎恨所吞噬,他憎恨外祖父的吝啬、残暴,也憎恨母亲的冷酷、无情。从此走向了“人间”这条道路。但是我们要相信,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大起大落的,在你的身边总会有那给你带来光明和向往的人,就像文中的外祖母。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与《童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必说里面的《狗·猫·鼠》,也不必说《藤野先生》,单是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回味无穷。

整篇文章描述了“我”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看,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的“黄”以及蜜蜂的“臃肿”,一个个刻画的都那么到位、传神、逼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作者通过对听觉的描写,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让这个世界又有了别样的精彩。

在三味书屋也不曾闲过,找蝉蜕、捉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一次又不敢去太多,否则先生就会大叫:“人都去哪里了?”。上课时“我”把纸糊的盔甲套在手上做戏、描画卖钱,不亦乐乎。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布满激情。

但两篇文章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反映的当时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对社会腐朽的强力抨击。《童年》以外祖父为代表,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歧视,人民生活的艰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通过拜孔子,拜先生和读书时的语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爱”,你就会有不同的收获,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

河南郑州金水区第七十七中学初一: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叙事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