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
刘禹锡《竹枝词》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句诗,所表达的,也是如今我的疑惑――人心难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伪装的,相貌有一定的欺骗性,内心没有人能触碰到,或许说有些人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太过复杂的内外,迷惑着别人,劳累着自己。在我发现一切之后,蓦地感觉自己蒙蔽很久的心得到释然,但又有一种伤怀,不在原谅他,只为了不在受伤。
张谓《题长安主人壁》
“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一个世态炎凉的世界,建立在金钱上的友谊,的确值得去怀疑,只是在利益的熏诱下,太多的人选择了投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像所有的人所认为的,古人也有感,延续千年,可见不得不佩服他了。太多人感慨青春易逝,怀念童年,因为对人生的了解愈多,忧愁也愈多。但后半句显然是他开玩笑的,以为伟人壮志,只是难酬是怅惘。毕竟充实,足矣。
李清照《如梦令》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人。”
冷清,寂寞,像我现在一样,正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太多无奈,这就是现实,被割得鲜血淋淋也不能有所怨言,残酷地不给弱者一点点怜悯。无人可诉,没人把你当回事,永远不可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那样只会自恋得受伤。在一个不可莫测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除了冷漠还是冷漠,一丝的感情,因为你有价值。在所有人离开时,不要伤心,更不要落泪,要从自身出发,那是你没用了,要为自己创造价值。自我感伤是于事无补的,反而会堕落。
一切……
塑料袋的自述
我是一个塑料袋,不知道是谁把我生出来的,也不知道生我的是谁。出生的时候朦胧地记得,工厂里的工人把我的同伙涂得五颜六色的,可我却被涂成了讨厌的黑色。自从出生那天起,上天就注定我的命运要灾难连连……
夏日的一天,我被人从盒子里拽了出来,一个很漂亮的姐姐不停地往我的肚子里装辣椒、大蒜、姜、大葱,最后还放一瓶老陈醋。可能是卖东西的老爷爷看我很脆弱吧,还给我穿了两件外衣,路上火红的太阳赤烤着我,加之肚子里发出的“综合调味”,把我弄得真是:喘不出气+呕吐=崩溃。终于到了漂亮姐姐家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她把那瓶老陈醋拿出去之后,便把我狠狠地甩在了地上,我被摔得半死,此时我恨透了那个漂亮姐姐,心想:“长得那么漂亮,心肠为何如此狠毒”。这时厄运又降临到我的身上,她掏空了我的肚子后,竟然把我放进了卫生间做垃圾袋,以后的几天,她给我吃的“美味大餐”……我只好卧薪尝胆,等待脱离苦海……直到我再也容纳不了那“美味大餐”了,才把我丢进垃圾箱。
在垃圾箱里的日子,我遇到很多同我有一样遭遇的兄弟姐妹。有一天,好心的风姐姐把我从垃圾箱里救了出来,从此,我又开始了新的旅程……
在大街上,我处境也不是那么好的,人们随时从我的身上践踏过去,真是命苦呀!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发现了我,看他的样子像是刚从家受完气跑出来的,我似乎已经预感到要发生一件可怕的事情,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把我当成了“出气桶”,一脚把我踢飞到树枝上,等我醒来后,脑袋晕晕的,被风吹得左三下右两下,几天后,我变成了名符其实的“星条旗”,我好命苦呀!
经过数日的煎熬,一群好心的小朋友来捡垃圾时发现了我,我又被他们送回了家——垃圾箱……
在家里的我,脑袋里常常幻想,我什么时候可以获得新生呢?也许明天会被深埋在地下,永不见天日。也许会被火焚烧,消失在人间。也许会被人们送进工厂,重新轮回。不知道“九九八十一难”何时能罢休……唉!真希望下辈子不要再做一个塑料袋了。
相似题目
-
品诗刘禹锡《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句诗,所表达的,也是如今我的疑惑――人心难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伪装的,相貌有一定的欺骗性,内心没有人能触碰到,或许说有些人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太过复杂的内外,迷惑着别人,劳累着自己。在我发现一切之后,蓦地感觉自己蒙蔽很久的心得到释然,但又有一种伤怀,不在原谅他,只为了不在受伤。张谓《题长安主人壁》“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一个世态炎凉的世界,建立在金钱上的友谊,的确值得去怀疑,只是在利益的熏诱下,太多的人选择了投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像所有的人所认为的,古人也有感,延续千年,可见不得不佩服他了。太多人感慨青春易逝,怀念童年,因为对人生的了解愈多,忧愁也愈多。但后半句显然是他开玩笑的,以为伟人壮志,只是难酬是怅惘。毕竟充实,足矣。李清照《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人。”冷清,寂寞,像我现在一样,正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太多无奈,这就是现实,被割得鲜血淋淋也不能有所怨言,残酷地不给弱者一点点怜悯。无人可诉,没人把你当回事,永远不可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那样只会自恋得受伤。在一个不可莫测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除了冷漠还是冷漠,一丝的感情,因为你有价值。在所有人离开时,不要伤心,更不要落泪,要从自身出发,那是你没用了,要为自己创造价值。自我感伤是于事无补的,反而会堕落。一切……600字 初中 诗歌
-
品诗古人说得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很多事情都如此,看似寻常,却深藏诀窍,比如:李白的诗歌读起来经常给人冲口而出的感觉,用词似乎平淡,实则大有技巧,非语言大师而不能写出! 我们来看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句诗语言非常浅白,看似寻常,却饱含深厚的语言功底,尤其是第三句,用潭水之深作比来形容友情,仿佛信手拈来,却比喻贴切,真挚感人,可谓妙句。就这么一首诗,却传诵千古,看似如此寻常的诗句,居然是传诵不衰的名篇,从中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笔力! 再看一首: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更似冲口而出,不事雕琢,却朗朗上口,别有韵味,最能代表李白诗歌的风格,看似寻常的四句话,组合一起却诗意盎然,难怪被人称为天籁! 看似最平常,却又流传最广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仿佛是李白的信口吟作,不事任何雕饰,却千古流传,它语言非常自然明快,比喻贴切,看似寻常,却非李白不能吟出,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应了杜甫所说的:白也诗无敌!如此圣手,除了李白,没有第二人! 最后再看一首: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全诗意境高远,却字字浅白,没有一个生僻字,充分体现了李白的语言风格,而且一个“暗”字真是暗含生机,一个“散”字让全诗皆活,果然是笔力非凡!李白就是李白,这样的诗歌天才旷古少有,读李白的诗,我们仿佛跨越千年,在天国与诗人面对面交流,令人兴奋不已!这样的诗歌看似寻常,却最为奇崛璀璨,不愧为盛唐诗歌的瑰宝!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感真切自然,无矫揉造作之嫌,以平淡心现真实情。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其乐无穷。800字 高一 诗歌
-
品诗品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爱上了古人的文笔。不可想象,需下工夫论述一大篇的观念、情感、风景……仅用如此少的篇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概述完整,实属难得。除篇幅外,古人还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且把每一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却把感情抒发到一个精妙。我坚定地相信,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或凄凉、或悲惨、或欢乐的故事。我爱读凄凉的故事,因为诗的文字虽然将凄惨二字掩藏得滴水不漏,但却依然能嗅到一股莫名的悲伤,仿佛是空气中一缕淡淡的香气,清清楚楚地闻到,但却神秘不可捉摸。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诗中表现了诗人一颗愁却矛盾的心,将苦闷戏剧化,说不得别人,只能说给笔听。“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是纳兰容若悼念亡妻的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怀恋意中人的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李商隐感叹错过的凉。很喜欢纳兰容若的诗和他的名字。纳兰容若,似乎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给人很轻的感觉,仿佛虚无缥缈。他的文字,又像一个个并无别事的小精灵,排列在一起,却成了无边的苦涩,一股悲伤直冲上心头,紧扣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不由自主从心里为纳兰悲伤。品诗,细嚼慢咽着凄楚的字字句句,嗅嗅那股浓烈的忧伤味道,带着味蕾,将无边的苦涩下咽,却成了一种享受。我会为诗人的悲怆落泪,但永远也只是把泪藏在心里,因为诗人也只是把愁苦说给笔听。550字 初一
-
品诗泡一杯香茗,翻开那本古朴的诗词集,让茶香和书香融合,萦绕在我左右,伴随我的思绪飘向古典的诗的国度。先秦汉魏诗言辞豪迈潇洒。荆轲刺秦,便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楚汉相争,便有了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感慨和项羽“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惋惜。秦汉——诗词文化的开端!到了唐朝,诗歌盛行。在盛唐时期,伴随着对美景热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李白走来了。这位诗仙留下许多令人称颂的诗歌。有体现童真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有孤独寂寞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热爱祖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紧接着,安史之乱使唐朝走上了下坡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出现了。看他“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看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孤傲,看他“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的孤寂。于是,就有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落寞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殷切盼望。当唐朝被历史车轮碾过后,建立起一个词的国度——宋朝。一开朝,就迎来了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宋朝战乱不断,有多少人背井离乡,盼望祖国统一?陆游僵卧孤村,贫病交加,又有几人能懂得他为何“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代抗金元帅岳飞精忠报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坚持要“留取丹心照汗青”。数万将士埋尸沙场,有多少人见利忘义,出卖国家?实在是人之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却颇遭众议,留下“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警示自己。辛弃疾心怀报国之志却不受重用,只能挑灯看剑,梦回连营,可惜双鬓已白,年事已高,报国之志终于破灭。龚自珍罢官回乡,仍心系朝廷,自比落花,激励后生努力报效国家。闭眼合上诗集,几首诗词的画面在脑海里一一呈现。诗词确实是历史的产物,它就像这香茗,慢慢品味,就能品出其中的真谛。诗词的确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象征,它定会像这香茗,永不消散!800字 初三 散文
-
品诗诗可以精确地表达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可以把长篇大论压缩成精炼的几句话。正如家喻户晓的《七步诗》一样,作者曹植把心中的悲恨凝聚在了诗的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准确的表达了他不忍看到同胞兄弟之间本该相亲相依的场面却变成互相残杀的样子。有如骆宾王写的《咏鹅》,仅“浮”与“拨”这二字就写出了鹅在滑水时的悠闲轻快,把鹅的动作与神态描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有些诗中的描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杜甫写的《绝句》里的第四句中江船的出现,是诗人乡情触动,笔底拈来,视通万里,寄意悠远。而《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更起到了一个有力的转折作用。尽扫前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沉郁气氛,顿觉天清地敞。而有些诗中的比喻与夸张的手法,也增添了诗的生动感。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妙就妙在是的最后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似真似幻的给读者开辟了驰骋想象的空间,也正是这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振起全篇,瑰丽雄奇,读之拍案叫绝。从古至今,诗一直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来源与生活,高与生活。就像茶一样,品后让人回味无穷!5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相关推荐
-
品中国食文化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共食。上古有风餐露宿,围火共食;现代有中式餐馆,一张圆台,众口齐食。于是,我们有了“品”字,多口共食是品,议论纷纷也是品……品,多口齐评。品字有三口,“三”,意为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上有许多小人深谙这种“品”之道。许多忠臣就是在小人品头论足、诽谤中伤中壮志难酬,甚至付出生命。“乌台诗案”中,朝中大臣对苏轼众口齐品,可惜非品其文采,却乱加罪名。又如秦桧,此人拿国家命运、民族气节作为赌注,以“莫须有”之罪“品”岳飞,使其无法精忠报国,最终屈死风波亭。当然,口多,意见多,建议也多,也能代表多数人的利益。现代西方民主制度起源地雅典发明的“瓷片放逐法”,就是众人齐“品”。我们不能一味怪罪于“品”,现在不是提倡“舆论监督”吗?当大家都愿意为集体出谋划策时,“品”便带来了政通人和。品,众口难调。既然口多,那么口味就各不相同,于是矛盾时有发生。不过,“品“的魅力正在于口味的多样化。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经历代人们的反复品味,已变得渐趋模糊。就说曹操,史上对他评价就有三种:奸雄,奸贼,英雄。他有许多功绩,也有许多过错,各家所“品”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不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锅汤,有人说咸了,有人说淡了,这正是“品”的美妙之处。“品“并不在于要求人们都品出同一个味道,只有“众说纷纭”,方能窥见事物之本质。众口难调,“品”字真义在于口味多,而不在调。品,曲高和寡。此字造型绝妙,二口在下,一口在上。为何不倒置?我想,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平和的中庸之道;另一方面也表明,境界越高,能品味、善品味的人也越少。如,古曲《高山流水》只有俞伯牙、钟子期这样的高人方能共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只有少部分精英有兴趣、有能力去品味。“品”字去掉上面的“口”,行否?不行,因为人类总得有一批品位高的人。那么,去掉下面的两个“口”行否?也不行,任何学术都要有一个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程,否则,它就失去“品”的价值。因此,要不拘高下,雅俗共品……品是为了体现所品之物的品味,我们提倡“品”,但不要忘记,“品”的对象应该是高尚的,美丽的,纯真的……800字 高三 叙事
-
品煮一壶香茗,一缕白烟,袅袅升起;呷一口龙井,一股清香,涌遍全身。顿时,有一种复古的感觉。在茶香的萦绕下,朦胧中,想起了村口坐着的那些老人,不论冬夏,他们或是手执一把茶壶,或是手拿一个茶杯,悠闲的坐着,聊着,然后经意或不经意间,喝下一口茶。他们管这叫品茶。儿时,曾饶有兴致地趴在桌子上,看着爷爷往茶壶里撒下一小撮茶叶,然后倒上一壶沸水,看着那些紧缩的叶子渐渐舒展开,再换一壶水,再看着那些叶子泛出一层青绿后,又换一壶水……就在这连续的沏水或换水间,那一撮茶叶经历了五六次的冲刷。不,与其说冲刷,应该说是洗涤。爷爷说过,这样的茶,品是才有劲。曾经,怀着一股冲动,带着一腔好奇,大口地喝了爷爷泡的茶,口里顿觉苦涩,一张嘴,全吐了出来。还记得爷爷叹了一口气,惋惜地说了一句“你还不懂”,然后就捧着茶壶往村口走去。我不懂吗?儿时,我曾很不以为然,现在细细想来,个中滋味,又乞是一个小毛孩能咀嚼出的。或许,就像是木炭吧,不经燃烧,你永远无法道出它所拥有的光和热是多么绚烂夺目。而只有当那舞动着的火焰伴随着“噼啪”的声响在木炭上跃动时,那颜色,那光亮,那温暖才会真切地告诉你,整个心房被温暖的感觉。人生,也是如此吧,有些事情只有在自己经历后,才会懂得个中滋味。十年的时间虽不算太长,但也不短。在一个由孩子成长为少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学习的波折,经历了心理的叛逆,也经历了失去亲人的孤苦。当这一切趋于平静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生活,不是笑靥明媚的阳光,也不是深沉阴晦的梅雨,而是,更像一壶茶,略带苦涩而又香气宜人。儿时的天真一如紧缩的茶叶;生活的多变正如洗涤茶叶的一壶壶沸水;而那最终的一壶香茗,则是风雨过后蓦然回首的那一瞬。现在,我有些懂了吧。品茶,是细细品过生活的人才会有的雅致。爷爷那一辈人,经历了战争,经历了十年浩劫,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对于生活,他们体味得太多,懂得太多。所以在古稀之年,才会捧一壶香茗,慢慢的去品。他们品的,仅仅是那一丝苦涩或是那一缕清香吗?不然吧,他们真正品的,是这人生。这茶像极了他们的人生,也或许只有他们才是最懂得茶语的人了吧。手里的茶水渐渐凉了,我起身去换一壶水。看着嫩绿的茶叶在沸水里打,我知道,我的“品”在继续。呷一口新泡的茶,淡淡的苦涩中略带甘甜的清香……800字 高三 议论文
-
诗香深意,细细品之“谈话是诗,举动是诗,必胜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蔡元培如是言。志摩诗意婉绕的三十六年人生中,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翻译等文学领域均涉猎匪浅,然他的诗歌却掩盖了他其他的所有才艺,似融光环以焦聚诗坛,在世人眼中留下一道抹不去的儒雅柔情、诗香酝浸的清俊身影。读志摩的抒情诗,仿若于烟涛渺茫的熙风里,沏一壶清新温润的茶,闻之香沁心鼻,品之暖漫心胃。其纯真柔情令人动容,字字随情浅入心间,凌波微荡,数不清的涟漪纹起,道不明的意味深长。依稀送别时,他寄予柔情无声无痕,一首《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的不胜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临起思怀间,他传递问候悄然抚意,在《山中》坦言,“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吹一针新碧,掉在你窗前;轻柔如同叹息——不惊你安眠。不舍守望中,他果决却不忘呵护,无奈诗写《你去》挥别,“你只消跟这光明的直线!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叫灰土扬起。”志摩轻轻的来,也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飘然撰写的这些清雅秀丽的文字,幽谧恬淡的意境,浪漫悠扬的色彩,纯真圣洁的情感,何人不喜爱?志摩的诗虽柔美多情梦幻纯真,却常含愁闷与伤感。那乡村稚儿呼唤,田野里工作纷纭,竹篱边听闻犬吠鸡鸣,原是岁月静好,他却悲叹这无端的悲哀与凄婉!春变残春,他斜插桃花,朵朵媚笑转间凋落萧条,曾经艳丽的尸体,最终无人收殓!他不知晓恋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哀出世稍晚,心坎齐痒爱恨连生也不解其惑,只好困顿作罢。他偶然化身一个守夜的渔翁,破烂的渔网,独留嘲讽的希冀,问谁去倾诉?空留泪依依的憔悴。无论志摩的诗有几许纯真柔情,有几分伤感愁闷,也脱不了他对美、自由与爱情的追求。志摩寻美怕是痴了,在那散步尤雅的的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就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也能被他捕捉,隽美非常的意境引人遐思难弃;志摩灵性深处对自由的呐喊,诗句清水似的流,心池鱼似的悠悠,“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他不怕死,“死,我甘愿的投向,因为它是光明与自由的诞生。”是这般用尽全力的追求,一往无前;志摩一生对爱情的狂热不减,他说痛苦是短的暂时的,快乐是长的,唯有爱是不死的,他愿意去痴痴等候,“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确信我是痴。”化身不自主的浮沉的岛也好,倾尽热情与理性也罢,都甘愿不悔。闲暇时吟诗消得泼茶香,又何必叹当时只道是寻常。志摩的诗形式自由且充满着节奏感和韵律美,这既脱离了旧体诗的古板压抑又有了新诗的意蕴,他的诗不仅学习诸多外国诗人又实践了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同时还有自己的真性灵的情感,吟诵时使人深感诗美,意境幽远。我想这应归功于诗人志摩的尝试与追求的勇敢与魄力。年华似水,逝去匆匆,每个人正因如志摩那般挖掘自己的胆识与魄力去尝试与实践,在自己人生方向里,不求一马平川,只求脚踏实地,攀高行远。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感情真挚,情意浓浓,似香醇美酒,令人不饮而醉。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
品经典诵经典名著,悟传统之美。古往今来,中华经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们如同一颗颗珍珠,经历过历史长河的洗礼煜煜生辉,它们就像一把钥匙,为后人打开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与我个人而言,诵读中华经典名著,让我如同与古人邂逅,让我感悟到传统文学之美,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记忆深处,仍然清晰的·记得我阅读的第一本中国经典名著,当时的我年幼无知,脑海中并没有“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的概念,只是被书中的精彩插图给吸引,后来当我翻开它时,阅读它时,便被它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深深吸引,里面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搞笑可爱的猪八戒,老实勤奋的沙和尚和新系苍生的唐僧,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被作者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好像跃然纸上,当我长大后才知道,我读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正是由于西游记的阅读,成为我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一位启蒙老师,我由此便对中华经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我便第一时间就畅游在中华经典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读着李白的诗,可以从李白的豪迈之中体会到大唐盛世的繁荣,读过杜甫的诗,又可以在杜甫的诗中感受到安史之乱的唐朝由盛转衰的萧条之气,读过苏轼的词,可以在苏轼的词中体悟到苏轼一生的官海沉浮、、、、、、中国古代的唐朝,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果想了解中国历史,我首推司马迁的《史记》,他是公布但详细的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大事,而且在写完之后都会客观地对此做出点评,由此,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愿我们可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煮一杯香茗,捧一本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细细品读,去体味无数种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美,让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如香茗一般,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700字 高三 散文
-
品诗韵不知从何时起,我对那串连古今的优美的唐诗宋词深深地着了迷,哪怕知道学习它们会耗费我很多的时间,可是,我还是心甘情愿地落入了这温柔的陷阱。噢,多么美的诗歌!找一个阳光静谧的午后,轻轻地靠在一张小藤椅或是葡萄树下,翻开那随身携带的宝贝一本只有巴掌厚的口袋书,满满地翻启,脑海中浮现着的是古色古香的世界,眼眸中翻腾的是盛大的浪花,鼻尖充盈着熟悉的清香。噢,好久不见了,我的老朋友!情不自禁地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于是,我又和李白、杜甫、王昌龄这些名扬中外的大诗人见面了,我们开心地握手,高兴地畅谈祖国的大好山河。在诗中,在纯净得不加一丝杂质的诗歌海洋中,我能感受到诗仙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与奔放,也能感受到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无奈与感伤;又是一页翻转,我能体会到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忧伤与惋惜;还能感受到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悠闲与惊喜……轻声地读着读着,我觉得自己仿佛有了一种跨越时空限制的超能力,我的身体虽然还在葡萄树下,但我的整个心思和灵魂都已经化作那一抹“红杏”,那一束“梨花”飘飘悠悠地飞到了那青山脚下,飞到了那苍穹的大漠中,飞到了嫦娥和玉兔所在的月宫上……我能感受到自己胸腔中砰砰跳动着、不停燃烧着的那颗诗魂,再也矜持不了,不由得把诗句挨着挨着动情地吟唱起来,周围的人把我当疯子也好,神经也罢,都不重要了,我只知道,这一刻,我的心和那些大诗人融合交织在了一起,跟随着他们的视野,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庐山、泰山,大漠……就是靠着这样一颗爱诗歌的心,我畅游在诗海中已经有三个年头了。每次读诗歌,我都有一种迷蒙而梦幻的感觉,觉得自己似乎就是作者本人,通过读诗,我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诗人斟字酌句的贾岛,钟情田园风光的陶渊明,边塞大诗人岑参……也通过读诗,我的性格发生了很大改变,整个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炼,走路做事都明智了不少,真是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啊!读诗歌,品诗韵,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如果你也爱诗歌,那么不要犹豫,拿起手中的书,一起来加入我们的诗歌派对吧!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感情浓烈,如火山喷发,汩汩而出,能深深打动读者。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900字 高三 散文
-
诗品品诗议论文参考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曹操,魏武帝。《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有记载曰“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歌受汉乐府影响,诗风纵横豪迈,慷慨悲凉,反映了那个丧乱的时代,可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却在《诗品》中被置于下品,后人多有异议:陈延杰《诗品注》中有:“惟觉曹瞒之悲壮,彭泽之豪放,当列上品。与阮亭若甚符合。其余名家,不劳改置,差可为定品焉”,王士桢《渔洋诗话》中:“嵘以三品诠叙作者,自譬诸‘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乃以刘桢与陈思并称,以为文章之圣。夫桢之视植,岂但斥鷃之与鲲鹏耶!又置曹孟德下品,而桢与王粲反居上品。他如上品之陆机、潘丘、宜在中品;中品之刘琨、郭璞、淘潜、鲍照、谢眺、江淹、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下品之徐幹、谢庄、王融、帛道猷、汤惠休、宜在中品。而位置颠错,黑白淆讹,千秋定论,谓之何哉!”和《艺苑卮言》里:“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曹丕在《典论》中亦有对曹操的叙述,“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可见当时大多数士人对曹操的推崇。在这里仅对曹孟德之于下品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钟嵘《诗品》中记录:“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钟嵘在《诗品》中对于重要的诗人单独立传、评论和分析,次之则几个诗人归入同类评论。我认为此处把曹操和曹睿归入同篇多有不妥。世人皆可吟咏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又有几人会把曹睿的句子挂在嘴边?试比曹操和曹睿的《苦寒行》,曹操的苍凉、悲壮该是无人能及的,令人望尘莫及。曹睿的“徒悲我皇祖,不永享百龄。赋诗以写怀,伏轼泪沾缨”和“顾观故垒处,皇祖之所营”从文学和军事上对武帝的高度推崇。《诗品》中“品”为“品评”之意,所以钟嵘的《诗品》不仅对诗人的性格、品性、人品和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褒下优劣做了品评,同时区分流派,并追溯起渊源,指出诗人作品的特点,属于哪个流派,其流派的特点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又追本溯源,区分流派的源头。钟嵘没有对曹操的流派进行分类,可见曹操的“古直”确是他的首创。“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的评语,恰当地概括了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元稹的“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陈沆的“曹公苍莽古直苍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沈德潜的“苍劲萧瑟”,“沈雄俊爽,时露霸气”,杨慎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陈延杰注“借言冰雪鸣谷之苦,尤其是悲凉者也”。可见曹操的古直、悲凉是占有相当高的地位,为大多数士人所推崇。魏晋时期是古代文论真正走向自觉、成熟,是文论史上的重振。随着玄学的应运而生,道家的文论变得比较突出,同时又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因此许多的文论家都在主张文章写作追求自然、清新之美。多部文论家都倾心研究文章审美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等文章写作内部规律,而只在说到文学外部规律时才认同儒家文论观点。考察文论家的身世可以研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来把握他的文学观念、阶级意识和理论思想,至于钟嵘则能了解三品论诗形式间关系的前提和出发点。对于钟嵘的出身,曹旭博士曾亲身考察。根据《钟氏家谱》:“钟嵘高祖钟靖,字道寂,为颍川太守;曾祖钟源,字循本,后为魏永安太守;祖父钟挺,字发秀,为襄城太守,封颍川郡公”由此推翻了嵘祖、曾祖、高祖三代“史无其名”和“不可考”。又结合《新唐书》、《南史》、《三国志》、《梁书》诸正史来看,钟嵘出身士族是无庸置疑的。又说到钟嵘十一世祖钟?是魏太傅,封定陵侯。至晋与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士世祖钟雅为晋侍中:故其士族地位是不容动摇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指出诗人的性情来自外物的感召,外物之所以活动又因为大自然的气吹拂感荡的结果。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他的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自己身边的感悟。他的南征北战,他的丰富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的古直,奠定了他的悲凉。他不似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不象陶潜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也不似张华的“巧用文字,务为妍治”,更不象谢灵运的“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觉到他的英雄气概。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终极关怀的意味。钟嵘在《诗品》中明确指出“嵘今所录,至乎五言”,“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备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备管弦,亦何取於声律耶?”由此看出钟嵘是肯定曹操的诗歌成就的,不过《诗品》中主要是评论钟嵘前历代诗歌中的五言诗,而曹操的诗歌今存二十余首,五言诗只占其中九首;而且由于当时韵律、节奏等因素的限制在当时已经不能吟咏歌唱了,由此推出不能入流太过牵强了。1200字以上 议论文
-
门外品诗_从前有位雅人,落拓之后,作诗自嘲:“棋琴书画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件全都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诗为雅人所好,俗人如我者亦爱之。只不过,雅人能赏出雅兴,我这俗人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在俗人眼里诗是什么?诗,是一种美感,一种情调,一种意境,一种品味。那些写出来,吟出来的诗,不是原汁原味、真正的诗,最多只能算作诗的照片。再逼真的照片也只是照片而已,它不是真的人,真的物,真的景,真的情。诗,给人的感觉是很难具体描摹的,就像饮酒的感觉一样,善饮者品出甘醇,不善饮者只感到苦辣。这只是初饮,若是饮到酔的临界点时,只感到晕晕乎乎,飘飘悠悠,迷迷瞪瞪,谁还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或写出,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所以说,诗,这种灵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是诗“酔”心头,无以名状,便只能勉强吟出“天凉好个秋”了。一一这就是诗的照片。请看,照片与真实悬殊何其大!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样的道理。真正的诗,只存在于诗人的心头,我们所赏的诗人留下来的诗篇,只是赏它的照片。再以赏诗来说,对同一首诗,不同怀抱的人,便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鉴赏者的诗的素养、赏诗时的心情不同,品出诗的况味也各不相同;正如有人品评莎士比亚的剧作,说是有一千个人读莎剧,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道理。另如赏花,如是喜庆之人,他便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赏尽长安花”的快感。而面对安史之乱,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亲人离散的杜甫,眼前的良辰美景,给他的感觉只能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再如读李煜的词句(诗词同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不同阅历的人读出的感觉深浅不一:年轻人除非失恋,很少有那么多的愁绪的,而“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中老年人,加之遭遇坎坷,便有感同身受的苍凉之味了。总之,诗是一种主、客观互为作用的、美妙的最难解说的审美感。门外人妄自置评,贻笑大方。750字 议论文
-
品诗品酒没有诗的人生是暗淡的,没有酒味的诗是干涩的,难道品诗真的需要天生高雅的人吗?我爱诗,爱那浓浓的诗韵,我爱品诗,仿佛梦回唐朝那般感觉。予,独爱李白那种诗中酒鬼,酒中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儿时,常搬着那本带画的《唐诗三百首》总是翻到《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以及《望天门山》,它们总能带给我超凡脱俗的感觉,果真有那淡淡的酒味。不知何时,我爱上了那篇李白的《将进酒》,它的气势已被浓浓的酒味混染的磅礴,大气。我自己也已经注入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思想,又有那“五花马,千金裘,忽而将出换美酒”的意识,好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李白的诗充满了“香醇白兰地”,“五色鸡尾酒”,“朴素二锅头”的味道。因为他的豪爽,才有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因为他的正直,才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为他的视酒如命,才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月下独酌,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对饮,但见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艰难,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临行饯别,会有“愁来饮酒二千石”开怀。,还有那“笔落惊风起,诗成泣鬼神”的佳句,使李白永垂千古。后来的日子里,我开始试着自己写诗作词。目的是为了再进一步接触诗词。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在杂志,报刊上刊登,在网上发表。现小露一手:西江月饮湖上雨后初晴漫步西子湖畔,雨中水光潋滟。身向湖中相思亭,遥望山塔镶嵌。雨后天空放晴,天边一抹彩虹。星星点点下凡间,欲求插翅高空。他们都说,我的骨子里已经拥有了太白的“DNA”。所以,我过得如此潇洒,如此自在我家有一本《毛泽东诗词》,经过多次的阅读,使我惊奇的发现,毛主席的诗词与李白的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那《七律.长征》,《沁园春.雪》,还有《为女兵题照》,同样挥洒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同样吸引着我细细品读。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增加了我的阅历,也使我对人生有独特的理解――人生,就是一杯酒,只有细细品味,方知酒浓,越品越有味。读者,您不妨试着品诗,品酒,品人生!800字 初一 议论文
-
品“一花一木皆是虚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时间长河将世间百态酿成了酒,经过岁月的沉淀,香味馥郁,细细一品,喜怒哀乐、嗔笑怨骂便尽在其中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面对殿中昏聩的君王,面对万千的百姓,屈原可谓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心中报国之志、利民之愿、穷尽一生心血而制的安邦之计,最终却无人认可,这些都只有随大浪东去的宿命。他不甘、他不忍,可回应他的却只有奸佞的陷害、君王的怀疑、百姓的不解......命运这杯酒,他品到的是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可以偏安一隅去赏尽春花绚丽、秋月朦胧的她,却逃不过“人比黄花瘦”的命运。李清照将思君念君不见君的哀怨,融化在她的词里,就像碎裂的的冰河在一霎那倾泻下来,散落在那一张张薄薄的绢纸上。不知在夜风刹起时,半夜惊醒的她,望着窗外的反射着月光的露珠,是否会愁上眉头、泪如雨下呢......命运这杯酒,她品到的是愁。“生命是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出身名门之后的张爱玲,并没有被声望光环笼罩,反而一生坎坷波折。在当时的上海滩文坛,张爱玲潜入明星拥捧的那轮皓月,可偏偏刮来一朵乌云,遮住了空灵皎瑕的月光。狂狷自负的胡兰成的出现,便注定她今后的日子不再安宁。她只是他万千桃花中的一朵,可他却是她心头唯一的一颗朱砂痣。她为他倾尽华年,最后她消磨成了一把寒光粼粼的剑,不用拔出便早已冰凉刺骨。等到黄了春叶,白了发梢,她也明白了“饭渣子”和“蚊子血”的酸楚,那时她便早已消失在蒹葭苍苍的水岸......命运这杯酒,她品到的是恨。我不明白,为什么善始却换不来善终?难道时间是个魔爪、是个咒语?它可以将一切美好化为灰烬、将一切灿烂化为腐朽?其实不然,命运这杯酒你需要用心去品。在一切结束时,仔细回味,留下的不仅仅是结果这么简单。比结果更重要的,永远都是过程。在奋力抗争时,屈原不仅品到最后的哀,还品到了梦想的可贵和生命的价值;在辗转怀念时,李清照不仅品到了心中的愁,还品到与丈夫曾经的恩爱与甜蜜;在嗟呀哀怨时,张爱玲不仅品到了被遗忘的凄惨、被抛弃的痛恨,还品到了情感的沉淀、心灵的升华......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生命不是民国时期的黑白默片、不是单纯的日升与日落,而是在用无声的方式诉说着日升的绚丽、日落的缠绵......命运这杯酒,你不仅可以品到它的甘甜或苦涩,还可以品到它在酿成中心血的独一无二。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1000字 初三 议论文
-
品当文字融入生活,文学便从历史的长河诞生了。文学,在经过岁月的淘洗后,越发像酒一样醇香,每次品味,总能感觉到一种被月华笼罩一般的境界。那么,我们要如何品味文学?有时候,我们会手不释卷地拿着一本好的作品,静静地品味,我们好像进入了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开始完全沉浸在其中。我们时而忧伤不语,时而慷慨悲愤,时而欢快雀跃。与文字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实就是品味的一个过程。正如一位作家读《唐吉柯德》那样,那是在一个阴霾的日子,还是少年的他坐在长长的石板凳上,不断为心中的“英雄”叹息不已!因此,品味不一定要刻意表现在动作行为上,譬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的私塾先生,就有些引人发笑--只见他随手拿起一本书,开始慢慢念起来,脑袋从前面摆到后面,声音也有节奏地拉长。这不过是迂腐的人的品味方式,实际上应称作玩味,就好像闲得无聊的人逗鸟一样。另外,品味是需要酝酿的,许多作品如果要彻底领悟当中的内涵,就要经过时间的酝酿,直到有一天它们逐渐变得清晰透明,在回味当中我们会领悟很多我们以前不可能理解的东西。回味,是品味的延续与加深,也是另一个品味的起点。品味论语,孔老夫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品味到时间匆匆不可挽留;品味史书典籍,我们仿佛站在广阔的时间坐标上,看历史沉浮,繁华与衰败交替;品味小说,社会文化与风貌开始在我们眼前一页页展开。品味文学作品,不仅是品味它的内容,也要品味到它的意义与局限性。面对众多的文学作品,评论也是一种品味,那么怎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呢?杜甫认为,“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因此唐代文人也曾提出“文以载道”。可知,只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否则只能成为文字垃圾。如今的社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批“80后”的作家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然而面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既需要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好的作家,也需要一些理性品味文学的读者。文学,需要在品味中才能延续其生命与光彩!800字 高一 议论文
-
品菊深秋季节,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含笑怒放,一身傲骨。菊花原产于我国,后来传至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花卉之一,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菊花的种类繁多,有紫矛、五彩凤凰、高山流水……有的如雍容的公主,有的如展翅的孔雀,美不胜收。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数“鸳鸯菊”。鸳鸯菊是一种名贵的菊花。枝干粗壮,呈棕褐色,顶端盛开着一朵朵紧紧生长在一起的花朵,一边红,一边黄,相互簇拥着。它的花蕊向外展开,花瓣参差不齐,远远望去真像一对恩爱的鸳鸯在水中嬉戏。入夜晚风轻轻吹拂,鸳鸯菊在月光下轻轻晃动,就好像穿上了盛装的少女,翩然起舞,婀娜多姿,越发显得别有风韵。菊花是一种可入药也可食用的花卉。菊花味甘,性微寒,有野菊和家菊之分,家菊清肝明目,野菊祛(qū)毒散火,若长期食用,有利血气、轻身、延年的功效。菊花还可以制成菊花保健茶。每年十月底,菊花茂盛之时,杭白菊和黄山贡菊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作,便可供人们食用。我国自古就有赏菊、吃菊的习惯,一直绵延了数千年,菊花宴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自古以来,人们就偏爱菊花,爱它的绚丽多姿,爱它的芳香四溢,爱它的清秀神韵,爱它的凌霜盛开……人们以菊明志,以菊比拟自己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置身于菊花的世界,我浮想联翩,如痴如醉……500字 初中
-
品诗韵撷一朵诗词之花,唱一首千古之曲。——题记泱泱华夏,瑰宝无数,诗词甚夺目。其诗其词,或似名家书法,豪放洒脱;或如花上栖小蝶,清新隽永;或同风花雪月,浪漫无边。朗诗诵词,诗词之景顿现心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将动听旋律伴以诗词,悠悠古韵便绶飘出,妙哉。午后,红日显威,令人汗如雨下。躲进空调房,烦躁仍留我心间。也许一首小曲能让我的心静下来吧。拿起手机,点进音乐,许多流行歌曲涌入我的眼帘,我顿住了,听哪首好呢?流行歌曲或是过于激情,或是过于伤感,不适合我烦闷的心情。踌躇许久,忆几日前在学校听的《春晓》,这首娃娃都耳熟能详的歌曲,配上优美的旋律,格外好听。轻盈挥动手指,活泼的曲调飞进我的耳朵。轻巧的旋律,稚嫩的童音,如一盆甘泉,自上而下倾倒,洗浄了热,也洗浄了我的心。倚靠在沙发上,我微闭了眼,膜胧中,是梦般的美。脑海中,躺在床上的我,裏紧了被子,被窝里暖洋洋的,是太阳的味道。虽是春天,可早晨被窝外依然寒凉,因此我十分贪睡,不肯错过这难得的暖。好不容易起了床,揉揉惺忪的睡眼,却不知光阴似箭,天已大亮。窗外春意喜人,鸟啼声声悦耳,可惜我不懂这自然的话语。依稀记起咋日夜晚风雨交加,不知那又催折多少只娇美的春花。想到这儿,我又品出了那诗深藏的韵味。这短短的四行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但实则蕴含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诗人用浅显的文字让我们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这就是“诗韵”。500字 六年级 散文
-
品秋像往常一样把牙刷好后,准备开始漱口,可是嘴里却迎来一阵渗人的寒流。穿着短袖的我这才意识到,秋天终于来了。漱完着杯意外冷起来的水,身上也不知怎的开始凉了起来。我便迅速钻入被窝中。可是躺了两三分钟,被窝却还是凉凉的。一阵大风吹来,把阳台上的窗户吹得来回撞。关好门,窗却开着些的厨房里不断传来像摩托车启动一样的风声。这个夜晚最终还是没能睡个安稳觉。起了床后,趁着刷牙的间隙朝窗外看,有些植物的叶子似乎已经被秋意染黄。距离上一次的晴天,似乎已经隔了些时日了。完全不准的天气预报连看几天都是预报着下雨的晴天。每次九月开学时都会迎来一次长久的降雨。每一次我都是期待不已,可是一旦下了几天后,就巴不得立刻去到非洲。雨好不容易歇了口气。盆地的地势原因再加上地处南方再加上恰逢雨季,到处都是湿润的,不爱运动的我似乎部分关节也有些痛。早晨起床下楼跑操时,看见路上的矮灌木满满都是水珠,在清晨微弱的光地照射下闪着微弱的光点。白色、橙色的桂花也从成群的绿叶中冒了出来。渐渐地,夹杂着雨水味道的桂花香气会传到每个人的鼻子里,就算是二楼的教室也能闻到,课堂也便不那么闷人了。生活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我们也是在不经意之间,品着这淡淡的秋,享受着这淡淡的秋。500字 初二
-
品莲“咦?今天郑老师神神秘秘的,不知葫芦里卖什么药?噢,原来是莲子啊!”我自言自语,不禁咕嘟着。再看那莲蓬!竖直起来真像一把雨伞,倒着又像是一把花洒,最可爱的是里面的莲子,你看,里面的莲子粒粒饱满,正像是睡着的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呢!莲蓬里的莲子排着队,围着莲蓬有规律的一圈圈生长,就像是我们游戏机里的打地鼠,一个个躲在莲蓬里,哈哈,真好看!剥开莲蓬里白白胖胖的莲子,我试着碰了莲子的细皮嫩肉的外皮,“啊,真是柔嫩、光滑、有弹性”。我看见莲子宝宝在招手向我微笑,一股芳香扑鼻而来。开吃了,我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慢慢地品尝,又甜又脆,咦?怎么还苦啊?,看来莲子美中不足的就是莲子芯了,我正想着,忽然想到妈妈曾经和我说过莲子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要把它吃掉。于是又放入一粒莲子,一股清新的滋味使我瞬间忘记了这是夏天。我吐出莲子芯想看看它长的什么模样,只见它像是一把鱼钩,又像是一芽茶叶,绿绿的颜色,真好看。我轻轻地把莲子芯重新放入嘴,虽苦,但我记住了一个成语:良药苦口。好像一股清热解毒的功效已经生效,马上侵入我身体的各个部位,真像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对啊,在生活中,我们也不正像品莲那样,先苦后甜?500字
-
品桔子在水果世界中,有月牙似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桃子,玛瑙般的葡萄……其中,我最爱的就是那诱人的橘子。橘子的外形与橙子差不多,不知道的人以为桔子就是橙子。瞧,橘子的皮肤上凹凸不平,还“刻”着几道长短不一的“皱纹”,像一位年迈而慈祥的老奶奶,身上穿着金黄色的“外衣”。在桔子的最顶端有一片绿色的叶子,有了这片叶子,橘子显得更加精神。闻一闻桔子的外皮,有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剥开桔子,只见桔皮就像一朵盛开的花,里面“躺”着十来个月亮似的“桔娃”,它们像兄弟姐们一样,挤得紧紧的,肩并肩,围成一颗“圆球”。桔皮和“桔娃”搭配在一起,就像一颗黄色的圆球放在了花朵里,美丽极了。我把桔子一片一片地分开,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每片花瓣上都一根精致的花茎;每一个“桔娃”都有一件透明的“水晶衣,”“水晶衣”里就是果肉。这些果肉像玉米似的长在里面;每一个果肉下面都有一条“细丝”“拽”着果肉,像放风筝似的。我把一片桔子放在台灯的亮光底下,像一轮金黄金黄的明月,又像一艘弯弯的小船。我忍不住把一片桔子放入口中,顿时,一股清爽随即在我体内散布开来,似流水一样清凉,如棉花一样柔软,细细品尝,令我回味无穷。真是吃了还想吃啊!听了我这一番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呢?500字 四年级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