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慢是一种能力1200字以上

慢生活:慢是一种能力

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富兰克林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作为大工业时代的座右铭,曾影响了整个世界,激励了无数人化身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齿轮,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时间的奴隶。“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是现在,一场新的提倡“慢”的革命正在全球悄然兴起。这场革命,是由无数厌倦了忙碌日子的人们发起,他们希望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让生活更加从容,用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慢下来欣赏生活的乐趣。

生活慢得下来吗?——在向往和现实之间

在记者就10位不同行业白领所作的小型调查中,大家都渴望拥有慢生活的生活状态,但有八成认为“慢生活”只能是美好的向往。

国情不允许是白领们最为集中的观点。IT公司总监Fred认为,目前以我国国情,快生活在所难免,“我觉得中国的情况特殊一些,20年经历了欧美200年发生的事情,现在西欧的生活不快,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发展正处在较为稳定的阶段。而我国尚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还需要我们这代年轻人艰苦奋斗。”另一方面,生活压力大是白领们认为慢生活仅是向往的原因。

快工作,慢生活——慢生活更多关乎心态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具备实现“慢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但同时他认为,“慢生活”的价值理念可以并也应贯彻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你不能实现‘慢生活’,却可以实现慢节奏、慢速度、慢心态。在这‘三慢’中,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这两点,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成为时间的奴隶。”

其实,“慢”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能力——慢慢运动、慢慢吃、慢慢思考……所有这些“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只需要有平静与从容的心态。正如“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媒体工作者薇薇是快工作、慢生活的有效实践者。虽然身在媒体工作,工作忙碌,又有家庭、孩子,但她依然能超然地活得轻快而自在。上班时,她认真、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下班后和孩子、老人共享天伦,业余读读钟爱的古诗词,练练书法,周末全家人则一起去爬山、逛公园、会朋友。纵然红尘万丈,人群忙碌匆促,她却似乎可以岿然不动,保有内心的平静、淡定和从容。

如果我们能掌控生活的速度,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下,什么时候要加快脚步,什么时候必须驻足,什么时候又该跃起,放慢脚步,倾听内在的声音,也许就能像薇薇一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快生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时下的中国,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种躲避不开的潮流。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其中71.1%的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主要原因。至于“加急时代”最突出的表现,60.2%的人觉得是“生活节奏加快”,54.7%的人认为“浮躁,踏实不下来”。甚至,在长假期间,人们的脚步也慢不下来。

原晓娟,一位媒体工作者,先后担任《时尚先生》《美食与美酒》编辑部主任,却因罹患癌症,以35岁的花样年华告别人世。患病后,她在博客中写道:“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匆忙,以至于失去了生活的本来意义。我们甚至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要,忘记了身体的真实感受。生活像拧紧了的发条,我们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十分钟来使,拼命地努力,只知道生活永远是下一刻,我们忘记了童话、忘记了四季更替,忘记了蓝天白云露珠……”

快生活究竟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健康:有一种叫“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患,患这种病的人,总是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虑,而且永远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据估计,全世界40%的人患这一隐性心理疾病。

慢慢品味的机会:“快生活”使生活变得粗线条和匆促,无暇像古人般吟诗作对,无暇顾及没有实用价值的趣味。在浮躁喧嚣的社会风气推动下,人们正在忽略和失去一些有价值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效率易导致功利,而速度往往会使人来不及体味情感的含蓄和细腻。艺术不会诞生在匆忙中。人,需要诗意地栖居。

生活本身:约翰·列侬曾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快生活真正让我们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健康。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刘铎所言:“快生活让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对生活的体验,而这恰恰是生活本身。”

慢节奏,慢生活

1200字 高二 记叙文

前段时间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印度人写的文章,题目叫“我染上了中国急”。其中描述中国人坐飞机、火车等长途交通工具,总在停稳之前就急忙排好队,准备下车。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匆匆的神色,仿佛都在紧张地赶时间。而在北欧却不是这样,乘客们总是在车停稳了,开门之后,才不慌不忙地提着行李,悠闲地向门口走去。没人着急下车,也没人赶着趟儿,忙别的事。在他们看来,即使赶路,也要享受其间的过程——多花一点儿时间看看外面的风景。给身边的陌生人一个舒心的微笑,喝一盏茶,看一会儿书,时光就这样悠闲地从指间轻轻地、慢慢地划过去……虽然没留下什么痕迹,就如清风吹开了一片云,却着实显示着一种悠然的态度。

寒假造访荷兰,我就体会到了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享受着这种闲适的快乐。在海牙,我们驻留了6天,没有规划行程,也没有查询旅游攻略,细细地漫步荷兰的大街小巷,毫无目的,只是随心所欲地走。这样的旅游,自由,纯粹,没有功利性目的。你可以不知道要去哪儿,在石板路上尽情地迷失方向,在各种各样的小商店前随意观赏流连。这里,每一家餐厅,每一个商店,甚至路灯、长椅都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上面刻画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散发着童话般的浪漫气息。我们没有目标,没有任务,反倒可以尽情地欣赏这人间的杰作了。

走进一家餐厅,伴随着迷离的音乐靠窗坐下,眼前飘着微微的烛光,闻着烤面包散发的香气,听着身边情侣低低的细语,用手摸着老旧的、掉了漆的桌椅,心里感到的是一种满足,一种快活。服务小姐拿来菜单,也并不催促。看着上面奇奇怪怪的字母,我们吃力地用英语点菜,小姐许久才终于明白,对我们相视一笑,离去了。我们于是聊天,观看,静待佳肴。在这里等餐,好像不再是那么汲汲皇皇地感到一种促迫的痛苦,因为你可以闲下来与好友说说话,重新认识你熟悉的人;也可以去发现、探究身边有些陌生的人。我们可以与熟人分享一些家里的故事,也可以让别人分析分析你的性格,从星座、血型这些似乎有些迷信的角度再去观察一下他人,审视一下自己。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场所,静静地聆听每个人说的话,在北京竟然是一件奢侈的举动。

食物摆上餐桌,道道独具风格,十分精致。尽管量不大,但精巧得让你不忍下嘴,生怕无情的刀叉会破坏这份美好。我轻轻地把一粒蜗牛送入口中,又轻轻咬碎,用味蕾细细品味溢出汁液的那种融合了香葱蘑菇的芳醇。味道很纯正,没有味精,仅仅是蔬菜的清香,肉质本身的润滑,伴着微微的肉鲜,咽下去,依然齿颊留香,让你觉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在这样一座城市,在这样一座餐厅,才能品尝每一口食物,放松地接纳身边的闲适与美好,倾心地感受生活的幸福与满足。

走出餐厅,天色已晚,月色朦胧。对面的商店已经熄了灯,锁上门,仅留下隐约摇曳的黄晕的灯光。西餐厅外的一排藤椅上,一位衣着考究的老妇,将头静静地依偎在老翁的肩上,共披一条毛毯,和着清风把酒相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熟悉的旋律又回荡在耳畔,我心中顿生出莫名的感动。

其实,紧张与清闲不过是相对的概念。拥有一颗悠闲的心,具有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那么,即使身再忙,心也可以清闲。慢下来,也许会更能接触到生活的真谛。这是此行给我的最大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议论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