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怀古900字

月之怀古

900字 初三 记叙文

十五头几天,还是一弯浅浅的月牙儿。清冷的光辉倾泻下来,水光潋艳。林间小路愈发清幽,踩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美妙声响,甚是醉人。

那残月挂在高高的枝头,仿佛两头翘起的酒杯,盛不满的,是亘古的岁月。

月儿踯躅在湮远的年代中,它是在怀想着那个让她的光辉照亮诗坛的人吗?

有人说,“月亮”是李白其人其诗的魂,这大概是有道理的。我总不认同评论家们总以他的诗集中有三百多处咏月诗为证。提及的多就能反映诗人的精神世界,就能窥探他的情感取向吗?不,不能,李白是不俗的诗人,一个空洞的数字作为理由难免有些牵强附会。

我所认识的李白浪荡不羁,目空一切,连当时的天子都要敬他三分。“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乌还人亦稀。”他的张狂,不过表象罢了。对于月和大自然,他毫无保留他的诉说,他深深的孤独感,明月清风便是他的知己。

李白对月如此痴迷,乃至死后留下采石矶乘醉入江捉月的传说,这又是何等美妙的死法!正好迎合了他浪漫的天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大概不会料想到,千百年后的今天,也会有人吟着他的诗,他却把成为古人了。

人生的短暂,人世的变迁,只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把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我窥见了苏东坡的影子。

就是那位唱着“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词人,见到那圆圆的玉璧,也难免要落下泪来。月圆人不圆,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兄弟的天各一方,无不令人感伤。他是豁达的,月也总是给人以希望,最终,他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那一年,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时,全世界的人都为他喝彩。然而,从那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月亮上根本没有嫦娥,也没有玉兔,没有吴刚,“传说”真的只是传说而已。甚至月亮也不如我们所见的那样美丽,而是一个不会发光,千疮百孔的星球。

所有关于月亮的美好想象全消失了。

“科学将剪断安琪儿的双翅,将地精赶出洞府,拆散天上的彩虹,叫它们永远不能编织。”一位英国诗人表现出对科学的担忧。

其实她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知道得多了,对那些简单的事物就不会抱以天真的幻想。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原因。

我并不反对科学,只是希望,月亮不只属于古时,“咏月”不只是古人的专利而已。

(作者系安徽省宿松县实验中学913班学生)

月书花

800字 二年级 记叙文

抬头,夜色已深。看到书本上的各色花朵,突发雅兴,想要到窗边看花,赏月。

<一>月

今夜的月朦胧的很,仅有的一丝月色也被电灯抢去了耀目,心中不免遗憾,便关了灯。再抬头看月,果然清楚了许多。

不知是云烟还是月表面的阴影,月看上去凹凸不平。那烟也顺势移动,如同盖住了月,只露一个模糊的影,恰似《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远观有云雾缭绕之感,走近了却会感到清秀,淡然,让人联想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月始终与我保持不近不远的距离,使人能看到周围的,模糊的影。我看到,地上并没有银辉,只有淡淡的晕。我想,这也许才是月的真容,而我们所说的“笼罩着银辉”的月,不过是月为应对各种场合,所做的华丽的装饰而已!

心中为窃探到月的真容激动不已,想说一句“真好”,送给今天的月。

<二>书

中国文人自古就爱在夜里看书,想想看,和着月色,书会变的多么有趣,我看着月色下的书,联想着故事成语,自己如同进入了古人的意境,流恋于其中。

书们镶着“光边”,发出一种耀眼但决不刺眼的光。我想,每一本书里可能都装着一个人的经历,甚至是灵魂,他们此刻在干什么呢?在看着我?在思考哲理?或是已超脱凡界,做着最简单却有最复杂的事——深睡。如果是这样,我就应当悄悄走开,不发出一丝声响,免的打扰他们。

那么多的书可能不会想到,一个十多岁的人类,竟也在观察他们,这些智慧超凡的长者会想什么呢?是嘲笑——嘲笑我的幼稚,还是宽容——宽容我的无知?

这些我可能一辈子也无从得知,但是,长大后的我会回忆起,在一个很静很静的夜晚,一个年轻的人类在书中得到了思想,愉悦,那么我定会从心中升起敬仰——对人类文明的敬仰。

<三>花

再看看那几朵花,同在花瓶中却各有自己个性的花,它们如同小说的人物一样,各有自己的特点——犹其在月光的衬托下,差异更大。红色的花,在月光下会更加奔放热列。蓝色的花,在苍白中会更加凄美冷艳。

看着这些花,忽然想起了黛玉葬花,悲凉从心底油然而升。咬住嘴唇,手伸到一枝花前——想体验一次那种悲凉和无助。

心里忽然想起一句话:

“真正高尚的手,永远是临花轻颤的手。”

手就这样犹豫的退了回来,心中反复较量着。

终于放弃这个念头,抬头一看,笑了:

月,更加明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记叙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