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孤舟,心系羁绊800字

为我孤舟,心系羁绊

800字 高一 记叙文

我是江渚之上的一叶孤舟,等待风的来临。

茫茫的天蓝映入眼帘,很是忧郁。我忧郁的是,在这天蓝的上方竟有与这天蓝格格不入的灰色。灰色,多么凄楚的悲凉。它将天空渲染的像哭过一样,又将天空表现得如此懦弱。让我展开帆布去遨游的天空,本应有一道明媚的微笑,可如今这微笑却迟迟不现。是因为没有风的缘故?那么,慈爱的大自然听见了我的忧郁,就送来了一阵风。只是……

天哪!这风是在怒吼吗?为什么我的身体开始因那原先温和的浪儿变得狂躁不安而摇摇晃晃?这风,太粗鲁了。它把温和的浪儿吓得发起了疯,它狠狠的击打着我的身体,那种力道绝不是浪儿本应该拥有的。这,就是我所期待的风吗?如果是,那么我是不是该咒骂那本不应该咒骂的苍天?同时,我也该骂骂自己。因为我的私欲让浪儿发疯了。瞧,它变成了一堵快要倒塌的高楼,还想把我压在那深如黑渊的海底。

浪儿疯了,我得试着去抚慰它。我走遍了我所能够到达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抚摸着它,但却又一次一次地被它那粗暴的脾气所推开。但也没关系,因为我还在它的身上,而不是那冰冷的海底。此时此刻,我觉得那慈祥的大自然,也仅仅是所谓的‘慈祥’,否则她就不会送来这阵恐怖地犹如噩梦般的风,也不会令我的羁绊——浪儿发疯。我想说,没有浪儿,我这只孤帆就不能够继续前行了。万能的圣母啊,您是否听到了我的心声:别夺走了的羁绊。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艘像我一样的帆船,曾遇到过这种残暴的狂风。也曾有几艘怒吼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而如今,我要长吼:“让惊涛骇浪来得更凶狠些吧!”因为浪儿再怎么凶狠,它始终是浪儿啊,是我离不开的羁绊。

那茫茫的灰色中,亮出了一道温暖的光芒,照在浪儿的身上。顿时,浪儿的狂躁就减少了,渐渐的恢复了昔日温和的面庞,少了那份恐惧。就像小屁孩少了畏惧的雷鸣般,它开始雀跃起来。它载着我,在和风的推动下,向前驶去。我明白了,那只是我跟浪儿之间的感情的考验。

生活中,一场暴风雨就是一场考验,熬得过去就是天长地久,熬不过就悲惨如生离死别。

瞧,那期待已久的微笑不正高挂于晴天之上?

不可惊扰的寂静

800字 初一 散文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让本来单纯、潜心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了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再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下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时,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却实在是被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的正确性,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就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静。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作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 

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记叙文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