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楼月——念乡50字

秦楼月——念乡

50字 六年级 散文

问客家,几轮明月至孤篷。伤心泪,遥望江南,山水秀丽。

南山小楼春秋驻,秋风满是愁思苦。牧笛扬,月流烟诸,转头事空。

六年级:郭王佳

秦淮梦,荡悠悠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散文

风景总是容易凋零的,宛如春残满地,散落天涯。而那些断垣残影也在岁月中被稀释,无迹可觅。且回到十里秦淮,看看这烟花月、杨柳堤漫溯过几度寂灭而归于荒芜。我是沿着万千衣衿青青的文人墨客的船痕与墨迹来到这里的,本希望躲开功课与学业,在这里找到一种古文明的陶醉感,和仙侣们一同枕着船橹的欸乃声,回溯到生命的本质,寻求一种诗意的归依。然而,来到这里,目睹的却是风流文化的倒塌,我也不免心生一种落寞与不甘。而今再也找不到那静谧的烛影摇红,却是遍地的霓虹灯,映得秦淮水光怪陆离。七板子的小桨已被封存,而汩汩的流水声里只有发电机骄躁而又无比粗暴的低吼与之应和。楼台与雕栏,飞甍与窗棂被扭转为高档饭店,充斥着烟与酒的气息。而那些彩衣翩跹、千回百转的红尘女子也已飞入低墙,幻化成冰冷的浮雕。

繁华是空前的扭曲与张扬,万种彩灯迷离了我的双眼。蜷缩在刷着朱漆的游船中,抬头只是厚重的篷顶,没有如水的月华,没有起舞的婵娟。我已寻不到一点古文人残留的墨迹,也只能守着自己的无奈与暗伤。然而,我终是不忍心斥责秦淮的,也不忍心让现实摇醒我为自己构筑的千年秦淮的梦境。我希望并也相信美的驻留,无论是在眼前,还是梦里,尽管看见的是现代文明撕割下的空洞的十里秦淮,我也愿意用我的文字去找寻它的古意,宛如舔舐自己流血的伤口,悲凉、凄迷却又无比怜惜。不愿再写这些隐隐作痛的文字了,且记我梦中秦淮,在尘世的烟雾中开出花来。

1

秦淮的风夹杂着一丝暖意,混合着水面的清新的淡雅的腥味,抚过我的耳际,恰似无比深情的爱抚。一个慵懒的转身,便洒落无尽的惬意和沉醉。娇小而又精致的红灯笼栖息在简单雕琢的栏杆之上,荡开一圈又一圈的黄晕,重叠着月的清辉,投射到轻轻晃荡的船板上。这黯淡的、宁静的却又略微温存的烛光让我热切的心渐渐平和下来,趋于睡意。船头安静地摆着一只火炉,煮着浓郁的黄酒,以及溶于黄酒的月光。火是温热的,而受了热的月华仿佛发出低沉的吟哦声,伴着酒气弥散开来,渗透进每一条船缝中去了。

船在不住地摇荡着,一偏一斜,恰到好处。秦淮河的水让人感觉很稠,仿佛人的感情,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浓得化不开。每每有细小的船橹划过它的肌肤,便留下一条短短的水痕,很快又卷曲起荡漾的水圈圈,开出层层转瞬即逝的莲花。这让人很有安适的感觉,总希望勺一瓢秦淮水来饮。但这终不是美酒,不会令人神醉,却会令人心碎。我坐在船头,看着这悠悠流淌的秦淮河,渐渐地竟弄不清是它汩汩流进了我的梦乡,还是我无比落魄地依偎在了它的怀里。总之,就是这样美满地融合在了一起。船橹轻打着节拍,艄公轻声吹起了哨子,月上中天,说不清是凄凉还是温暖。

辗转到了桃叶渡。美丽的名字,动人的故事唤醒了秦淮河涂满脂粉的记忆。此处,船只往来较为频繁,可以看到彼此船身的红灯笼燃起了一河的光辉。朱红的光韵宛如油彩,绘在夜幕中的秦淮图景上。船桨交错,各种光影重叠,分离,互相映衬,仿佛苍穹之上掉下成千上万的火把,那么大大冽冽地红透,却又在水面上归于寂静,留有余辉。千百年前,此处又有多少身姿曼妙、花容月貌的女子,她们轻歌一曲,便醉倒了多情的才子们。我自然是无法看到她们的眉目的,但可以想像那翻飞的流苏、精细小巧的纸扇,以及那摄人心魂的回眸一笑。秦淮河曾经是满面桃红色的脂粉的,而今也只留下嘴角的那一抹若隐若现的残痕,淡淡地描绘着姑娘们的往事。

灯火阑珊,或许可以用来形容我梦中的秦淮。月华似乎丝毫不减当年。而那思恋、落寞中的绚烂多姿也在船的轻轻摆动中铭刻。

十里秦淮,风华绝代。

2

许多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另一种存在。正如十里秦淮如此美丽地存在着,离不开那些洋洋洒洒的诗人的记忆和描绘。我斜倚在秦淮的木舟上,只是为了躲避一些令人心力交瘁的琐事,而找寻一种潇洒与宣泄的快乐。昏暗的烛光撩起点点余辉,桨声欸乃,婉转如歌。此时此景,我的身心似乎得到了古文人的支撑,流离的精神得以遨游在一片清辉之中。似乎想起了一些人,一些被船橹划开的旧事,冥冥中激荡起亘古的默契。那些明日黄花、浮光掠影的诗句把这一曲悠扬的秦淮撰刻成连绵不绝的画卷。而我辗转于这展开的画卷之上,如痴如醉,兴致盎然。

在那只不知名的小船上,李白对月畅饮,和一群柳暗花明中的歌女鼓瑟吹笙。才子风流,这是中华一个不争的事实。虽不被封建社会所认可,却得到了文人墨客间的自我默许和诗词的滋养。还有那“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柳永。他虽有浩淼无尽的才华,也只能屈居于秦淮风月之地,歌舞繁盛之乡。这位风流倜傥的婉约派词人着一袭白衣,立于船头,遍身罗绮、碎步轻点的烟花女子为之把盏。深紫色的液浆映照出伊人含情脉脉的眉目,承载着有情抑或无情的笑颜。柳永又起笔写词了,写下的是这温柔而美妙绝伦的光景。

中国的词文化原本就不是士大夫正襟危坐、冥思苦想而来的,相反,这些清泉般优雅的诗句来自歌舞的沉迷、美酒的滋润。这些今日大雅之作孕育在并不被认可的烟柳繁华之乡。但虽然如此,这一册册秀丽缠绵的锦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无比深情的吟诵,不可抹灭,反倒熠熠生辉。像董小宛、李香君这些集才、貌、义于一身的青楼歌女也是古代典雅文明中极亮丽的一隅。她们并非轻佻浅薄之辈,侠骨柔肠,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一曲秦淮,荡荡悠悠,仿佛三更一阵笛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汩汩流进历史的每一条细缝。而我就在这荡悠悠的秦淮之上,捞起一部湿漉漉的《桃花扇》,琢磨歌女文明和诗词文化的每一条脉络。

十里秦淮,碧波荡漾,却洗不清所谓君子们给它定义的污浊与堕落。坐在潮湿的船板上,可以透过镂空的船栏看到无比肃穆的夫子庙。这香火萦绕的古中国最为正统的血脉,屹立于秦淮之畔,是嘲弄,是不屑,还是低头默许呢?中国文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融合了儒与道的精魂。儒者,寻求功名利禄,居庙堂之上为天下解忧;道者,泛舟于山水间,处江野之中为自身释怀。流连于秦淮之上醉生梦死的文人才子虽称不上领悟了道家的真谛,却也是一种自身快乐的寻求。这本无可厚非,又为何要遭受历史的冷眼和朝堂的嗤之以鼻呢?多少人纵然满腹经纶,也无法考取功名,那么又为什么不能花前月下浅斟低唱,为一诗酒仙人呢?寄情山水是一种解脱,坐看秦淮风月虽不为脱离世俗的高雅,也终算是一种解脱,又为何不能被理解呢?夫子庙,秦淮河,两者是南辕北辙,水火不容,却被人们万分巧合地撮合在一起。这可是昭示着古中国文人的一种抉择吗?既为抉择,则无是非可辩了,又何故来谴责秦淮的商女,和那醉人的夜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散文
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