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度好时光900字

共度好时光

900字 初三

夏日的天,说变就变,早上还晴空万里,下午便阴云密布,下起了大雨,正如我的心情,早上还在为放假沾沾自喜,下午便被妈妈要求去图书馆看书,瞬间郁闷无比。

下午,我独自撑着伞,踩着水花来到图书馆,刚推开门,便看见一幅格格不入的画面:一位男子身穿着满是白色斑点的棕色衬衫,一条有着几个补丁的牛仔裤,脚穿一双黑布鞋。这样农民工打扮的男子让人感觉他并不属于图书馆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走近,细看到他时,我发现我错了:看他,拿着一支笔,不时地往那厚厚的笔记本上记载笔记,他那专注的眼神震撼到了我,那眼神不仅仅是专注,更是刚毅。

受到触动的我拿起一本余华的《活着》在这位男子身边坐下,书中的人物使我又一次被触动:那些社会底层农民,过着平平淡淡却又轰轰烈烈的生活,地位落后的他们,思想却没有落后,不管遭遇怎样的挫折,徐福贵们都坚强地活着。我被这中坚韧所感动,轻轻拭泪。抬起头,蓦然发现,我身边的这位男子不正如书中的主人公吗?即使艰苦地活着,但仍然会来图书馆,精神上的充实使他不再卑微,而更加高贵。想到这儿,我不禁惭愧至极:他无书而求读,我有书却不读,我是这样的慵懒,不求进取。

羞愧使我低下头来,那位男子的专注使我静下心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偶尔抬头,瞥见那位男子读着书,记着笔记;我读着书,感受在心。我们都属于这个图书馆,都沉浸在书海中,都在度过这读书的好时光。窗外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商贩枯燥的叫卖声,汽车嘈杂的喇叭声……都与读书的我,与这位专著看书的男子无关。

不知什么时候,天放晴了。太阳悄悄地从房顶滑到窗帘,斜斜地照进坐在地板上看书记录的一大堆人。过道里静悄悄的,换书、选书的人也轻手轻脚,生怕打扰了沉浸在书香中的人们。整整一个下午,我没有郁闷,没有枯燥,没有烦躁地与这位男子共度了阅读的美好时光。

临近黄昏,我合上书本,准备离开,抬头再看一眼那男子,仍旧那样专注,那样仔细。他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抬起头,冲我笑了笑,笑得那样憨厚,就与这书一样,毫无保留的淳朴。

一下午,四小时,我与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徐福贵同喜同悲,与那位朴实、专注、精神充实的男子在书海中度过了。一切安静、祥和、美好。我一改慵懒的习性,从书中获得了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慰藉。

共度好时光,我与书,与那位男子!

行走在我的“地坛”

750字 初三

“走在匆忙的城市”每当这首歌响起,我都会在侧耳倾听的同时,把目光伸向窗外,那时候,一个巨大的疑问便会萦绕于脑际:这城市,这世界,是否过于喧闹了?

读了史铁生的《我的地坛》(不是《我与地坛》)后,这种感觉终于找到了些共鸣。

大街上,一辆辆轿车正飞驰而过,拖着同样飞奔的空气与满天的尾气味。即使那些车不是在飞驰——多是由于塞车——也要喊出一声声尖锐的车笛,扰得路人好不烦躁。

让人不禁想起在史铁生的文章中,地坛也是从一处幽境变为喧闹的景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车辆,马路边一闪一闪的霓虹灯,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使人一下子对安宁的渴望变得强烈起来。

听母亲说,在她小时候,哪里有这些个汽车!挑一处无人的小路,尚可以听见风的声音。可以说清净是小城市最显著的特征,但正是这样的清净,铸造了一个个清澈而又坚强的性格。不像现在,不大的城市中塞满了人,几乎要溢出来了。在拥挤的空间中烦躁地工作着,也许人就会忘了自己内心的一片自然吧。我也和史铁生先生一样,有着我自己的“地坛”。

我的父母知道一片小山,几年前,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每周都要去一次。山中人不多,主要是因为山与人之间隔着一条小河,河虽窄,还有石墩桥,但有些人却永远无法跨过。在山中,风在谷里穿行,拂过我的耳朵,若是恰好有什么烦恼,也要靠他来吹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的“地坛”,也如史铁生先生的地坛一样,成了喧闹的景区。

无论回忆,无论畅想,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一座地坛。

走在这世上,人们有的赢得了一切,有的失去了所有,而在这冥冥之中,谁人又能想起自己的一方“地坛”?人们只是在慌乱中喧闹,在喧闹中丢失自己的路,毕竟走在这世上,就像走入一座迷宫,若没有一颗安宁冷静的心,就永远无法找到出口。

也许只有史铁生先生的“地坛在我,我在地坛”的精神,才能使自己心中的地坛,保持安静平和吧。走进我心中的地坛去享受那片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