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让我震撼700字

红色中国,让我震撼

700字 初三

当斯诺坐上西行列车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将被国民党封锁太久的新世界揭下面纱。而经过短暂沉睡的中国,也将从西北,这片素以贫瘠而闻名的地域,给原本赢弱的中原大地注以无限生机。

斯诺以其所贯有的记者的锐利眼光看中国,站在一个与这个国家丝毫无关的角度,冷静客观地看待红色中国,看待苏维埃。也使得其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更甚。斯诺简练,质朴的笔法,以访谈人物为主线,用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那段沉重而奇妙的历史。

我想若提及红色中国,毛泽东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从这位苏区领导者的深邃目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蜕变着的崭新中国。毛泽东自小便具有反叛精神,面对老师的严厉,父亲的暴躁,学生们的木讷与随。毛泽东选择的并不是随大流。而是,反抗!在与父亲的“斗争”中获取胜利,并懂得反叛的毛泽东。怀着一腔救国壮志,与外国新思想的传入和对贫困农民的怜悯造就了这个几近被神化的伟人——毛泽东。

然而,虽然有着诸如毛泽东一般的领导人但追溯到红星真正照耀至中国的根本原因,还是苏维埃政权“以民为本”的方针。将领与战士的穿着,饮食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毛泽东本人,也无非多旁人一顶蚊帐罢了。而红军对待西北广大平民所表现的真诚与质朴,也在当时无军队可及。对于西北民众来说,红军就是他们的亲人。红军在战争年代,保护他们的性命。在和平年代,哺育他们的精神。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将本是人间地狱的大西北改变的近乎天堂。

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必须忆若思甜,对于曾经战时火连三月的岁月予以铭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所带来的震撼必将永垂不朽。而对于红色中国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将永远被后人深思。

我始终相信每一个红军心中都存在或大或小的一颗红星,而它们汇聚起来,就是一个中国。

读《昆虫记》有感

800字 读后感

五月的田野仍是青涩的。

小麦苗在田野中疯狂地长开来。一日一日地蹿高,颜色一日日一日地浓郁起来——从嫩绿象征着新生命的嫩绿至带点儿成熟的深绿,渐渐地就由绿色变为象征着丰收的金黄色。

与此同时,蟋蟀们也出现在充满着麦浪的田野中了。

心蟋蟀用大颚拱土;它踢蹬着,把松软的硬事的土扒拉到身后去。它终于钻出土层,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经历风险。只需一天,小蟋蟀就变成了一只漂亮的小黑蟋蟀。它是敏捷的,用它那颤动着的长触须探查着什么;它奔跑、蹦跳、开心得很。

当田野里的小麦们散发出麦香,但愈发浓郁时,蟋蟀们便开始唱歌了。先是一两只,羞答答地在独唱,不久便响起交响乐来。百灵鸟冰向整天,展放歌喉,从云端将其美妙的声音传入人间;地上的蟋蟀虽歌声单调,缺乏艺术修养,但其淳朴的声音与万象更新的质朴欢快又是多么的和谐。它是万物复苏的赞歌,是萌芽的种子和嫩绿的小草能听懂的歌。

直至田野里的麦香浓郁得洒满整个小地时,人们便只能听见蟋蟀仍在低声地唱着,仍在庄重地歌颂着。

蟋蟀是天生的歌手。如果能把声音再调高些,那就比蝉略胜一筹了。

至于昆虫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甚至于什么时候交配、排卵,法布尔先生应是知道的一清二楚。他掌握着田地洞小虫子们的所有秘密。

在法布尔的笔下,那些小虫子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贪心的,善良的,自私的,骄傲的,可爱的。妙趣横生。

与此同时,那份字里行间的韧劲儿,那份孜孜不倦,那份难能可贵的求实精神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法布尔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了人类命运的颤音。透过丰富精彩的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生活深刻的思考。以人性关照虫性,又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

的确,人生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铺天大网,形形色色的人行走于其中,或是生命最重要失又或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是或不是只是时间的问题,那些彼此纠缠的关系早已被时间沉淀。

田野中麦香正浓。

坐下来歇会儿。田野间的蟋蟀也开始鸣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