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汉语称谓1200字

有趣的汉语称谓

1200字 高三 说明文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爸爸、妈妈是面称,父亲、母亲是背称。有些称谓面称和背称同形,如舅舅、老王等。称谓词交际功能上看,可以分为九个层次: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姓名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一个恰当的称谓.

1.代词称谓

称谓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只讨论体现人与人关系的语言形式。人称代词通常不被承认为称谓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里人称代词不必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而变化。但是考虑到与其他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我们还是要把它们列举出来。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我 你 您 他(她) 我们 你们 他(她)们 咱们 咱

2.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包括亲属间和非亲属间两种:前者在亲属之间使用,后者在社会上使用。爸爸、妈妈是典型的亲属间的亲属称谓,而叔叔、大哥、大姐等既可以用于亲属间,也可以用于非亲属之间,阿姨、大妈这一类的称谓形式则只能用于非亲属之间。亲属称谓又有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的分别,如:

血亲称谓 爷爷

祖父 奶奶 祖母 姥爷 姥姥 外公 外婆 爸爸 父亲 妈妈 母亲 叔叔 伯伯 舅舅 姑姑 姨妈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堂兄 堂弟 堂姐 堂妹 表哥 表兄 表弟 表姐 表妹 儿子 女儿 侄儿 侄女 外甥 外甥 女儿

孙子 孙女 外孙 外孙女

姻亲称谓 姑父 姨夫 舅妈 婶婶 伯母 大妈 大娘 嫂子 弟妹 姐夫 妹夫 大伯子 小叔子 大姑子 小姑子

儿媳妇 侄媳妇 女婿侄 女婿

孙媳妇 孙女婿

非亲属间的亲属称谓有的选用血亲称谓,如叔叔、伯伯等,有的用从血亲称谓中派生出来的称谓形式,如阿姨、大妈、大爷、大哥、大姐等。血亲称谓的面称常常取单音节形式,或者在前面加上行辈:

爸 妈 爷 奶姥 叔 舅 姑 姐 哥

三叔 大伯 老舅 四姨 二姑 三姐 六哥……

亲属称谓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借子称或者从子称。借子称是在亲属称谓前加上他,他爸孩子他爸;从子称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使用跟孩子一致的称谓形式。它们既可以用作面称,又可以用作背称。如:

借子称:他爸 他妈 他叔 他三奶 他二叔……

从子称:姐姐 哥哥 爷爷 奶奶……

3.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有特殊身分或地位的人。它包括以下一些称谓形式:先生 夫人 太太 少爷 小姐 大人 陛下 老爷

它们可以直接用作称谓,也可以附加在其他称谓形式后面,如:总统先生 居里夫人 张太太 王小姐 法官大人

国王陛下 张先生。

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姐使用频率最高,而且有泛化的趋势。先生与小姐是不对称的,先生是一种尊称,小姐不一定是尊称;先生可以称呼男性,也可以称呼女性(如宋庆龄可以尊称为庆龄先生),而小姐绝不会用来称呼男性;在服务行业我们对女服务员可以称小姐,但是对男服务员我们却一般不称先生。

4.关系称谓

关系称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有以下一些形式:同志 老师 师傅 同学 老板 朋友。不同的社会阶层习惯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高频称谓词,这里面有社会原因。同志曾经是个用途极广的称谓形式,但是现在有迅速萎缩的趋势。老师本来只用于学校,但是现在已经泛化,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老板是重新起用的称谓形式,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本来同志只限于党内使用,1949年以后逐渐在大陆范围内为全社会所通用,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标志。文革期间,工农兵的地位迅速提高,尤其以工人老大哥的地位为尊,于是师傅就成了与同志并驾齐驱的称谓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海外的先生们备受青睐,于是先生老师又成了新的尊称。可谓风水轮流,称谓的指针永远指向时代大潮的浪尖儿。

5.职衔称谓

职衔称谓是一种极普遍的称谓方式。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职业性称谓,一是头衔性称谓。

职业性称谓:大夫 医生 护士 律师 教练 会计 经理 工程师

头衔性称谓:部长 市长 团长 主任 上校 教授 博士

职业性称谓的面称只选择在大众心目中有地位的职业名称,而不会选择另一些,如以下几个称谓一般不用作面称:司机 厨师 理发师

头衔性称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官衔:部长 司长 局长 署长 处长 科长 股长 省长 专员 州长 市长 县长 乡长 队长 军长 师长 旅长 团长 营长 连长 排长 班长

(2)军衔:元帅 将军 上将 中将 少将 上校 中校 少校 大尉 上尉 中尉 少尉

(3)职衔:教授 讲师 研究员 助研 编审 高工 工程师

(4)学衔:博士 硕士

头衔性称谓中有个正在迅速成长膨胀的称谓老总,这个称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1949年以前称国民党官兵为老总,1949年以后称朱德、陈毅等元帅级的人物为老总,90年代以后称总经理为老总,有时也把总工程师称为老总。无论何时老总都是一个尊称。所有头衔式称谓都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在内,虽然这种称谓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头衔性称谓有的可以冠以姓氏,例如官衔、职衔和学衔。

6.谦敬称谓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称谓方式:一种是谦称,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与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对下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对称。谦称:

(1)称自己 :小弟 属下 弟子 孩儿 老朽 愚兄 鄙人

(2)称己方:贱内 犬子 敝友 家严 家慈

敬称:直接称呼对方:老王 老张 王兄 郭老 老伯 尊大人 令尊 令堂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都会碰到,然而它们有的是文言词,有的是口语词,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对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的身分也是有限制的。中国古代有成套的谦敬称谓,在今天它们已基本不用了,不过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有时为了需要不得不借用旧的称谓形式。

中国的称谓

900字 高三 说明文

历史上,各国以对某一时期中国事物的具体印象为基础,对中国有过多种称谓,其中不乏偏见于歧视。当然,这些称谓如今多已弃用,但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却只的后人汲取。

震旦:Sinian,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过去曾认为震旦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其实,震旦纪是五亿七千万年前到十八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物演化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震旦纪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世界。

丝国:Seres,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称谓,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作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曾穿着中国丝绸去看戏,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陶瓷:China,十八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欧洲人因此把“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清国人:Chink,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意指“中国人”,带有贬义。这是因为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因此称了中国奴。

中国风:Chinoiserie,十八世纪中期,法语中专指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风格。当时,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出各种新形象。后来演化为:中国风格”、“中国工艺品”,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契丹:Cathe,位于称中国为“契丹”。辽宁时期,当时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

西内逊:Chinees,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含有贬义,因为那时的中国给人的印象是老弱,保守和落后。

船国:Nuoc tan ,越南民间把中国说成“船国”,把居住在越南的华人称为“三船”,意思是中国人是坐船来到越南的,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让越南人羡慕。

支那:Cina ,日本从江户时代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用“支那”称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清政府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并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当时荷兰的字典中,“支那”则被解释为“愚蠢的中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这就是中国在国外的九种称谓,同学们,知道了吗?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以前的知识面真的是太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说明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