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路遇550字

乡村路遇

550字 初二 叙事

去朋友家,隐约记起她家的路,走在这被午后烈日晒得干硬的土路上,四周的蝉鸣让我甚是烦躁了许久。

村里两旁的房屋,或是土木结构,或是砖瓦结构,都沉浸在门前大树的阴凉里,被绿荫笼罩着,树下的石块供路人休息,可我没有坐。

路上几乎没有人,有人也搭不上一句话,炎炎烈日麻痹了人们的心,目光漠然,只是看着前方,急匆匆的骑着自行车,或者在树下行走。我看见一个女人,穿着并不入流的花衬衫,裤脚挽起,扛着沾满泥土的锄头,又骑着自行车,向着田野那边驶去。在这样一个人们不愿出来的暑天里,我听见了她的汗珠滚滚,又蒸发到了燥热的空气中。

也许,她是被生活所迫。我如是想,看她瘦小的身影迷乱在尘世间。

偶尔看看两侧,一家门前晒着芝麻,一家门前的月季玫瑰开的正艳,还有那松树以及正打着弯爬上树枝的豆荚。坐在一家人门前的台阶上,我有时间把四周看遍,屋檐上的燕子窝里探出四个小头,又飞来一只母燕,小燕争食的啾啾声传了很远。

对面坐着一位老婆婆,岁月在她的脸上画了几何,深凹的眼睛里流出了宁静与淡泊。她的头斜靠在墙上,手里的蒲扇摇摇停停,扇动了整个夏天。

起身,走了几步回头看,阿婆还在那里,蒲扇摇了又止了。

笑笑继续走,又见了几个人,多是老人,顶着满头银丝,撑起瘦小的身躯,颤悠悠的,盯着不好意思的我看了许久许久。

面前一晃那颗小桑树,那时我和朋友春天时一起种下的,停下脚步,隐约记起这就是朋友家。

走进去,问候一声,门外的喧嚣与宁静已经飘得很远了……

初二:杨苗婧

乡村里的月光

900字 初二 散文

月亮是乡村的月亮,也是乡村天空中的灯儿。

在乡村的上空中,她圆圆的胖脸,喜笑颜开、和颜悦色而又满面亲切;温润润、月白白的月亮光芒,漫漫地洒向万籁俱寂的座座村落,让乡村在她温柔的怀抱里,恬静地睡去。城里的月光却不这样,因为城市的上空,永远充满着灰蒙蒙的烟气,上空的月亮,被熏得苍白着脸,病怏怏的,没有了皎洁的光芒,而且毫无精神。于是,城市便与这原本皎洁的大月亮,日渐生疏、相隔遥远。月亮真的就是乡村上空的灯儿啊。曾几何时,有着月亮的每日凌晨,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都是乡人走夜赶路的好时间。他们挑着挑担,必须赶在天明之前,到达要去的集市,否则一家人的生活,就会没有了着落。

圆圆的大月亮,露着笑意,洒下银辉般的光,漫地的银光,积盈了起来看,似乎就像一条亮亮的大河。讨生活、大踏步行走的先辈,踩着光溜溜的月光,心情好极了,他们简直是在疾步如飞。满地如银的月光,就被先辈们的脚步,趟得四处飞溅,叮咚流淌起来。就着亮堂堂的月亮光,他们从来就没有在道路上摔过跤或者迷失方向,因为,天上那一盏明明亮亮的月亮灯儿,像路标,在前面照着引路;赶路的先辈们也永远不会寂寞,因为上面就有月亮灯儿笑眯眯地陪伴着,像极了家里人的亲切的笑脸。

在温润温润的月光下,祖先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啊!抬头望望明月,低头想想家人,劲儿足得很,调换一下被扁担压得酸痛的肩头,趁着这亮光光的好月色,快快行路。

有时,月亮高升起的时候,看见农人在院落里忙活,就会停在半空中,故意不动,好方便乡亲们干农活。农家小院里堆积的玉米啊,花生啊,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阵阵清香,那清香,有时候,顺着月白的光,就爬到半空中了,闻到香味的月亮笑裂了嘴,与乡人一同体验着收获的喜悦与兴奋,于是,乡人就称呼她为月婆婆或月姥娘,以示亲切。

慢慢地,祖先对这圆圆的大月亮,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情:他们首先会把刚从地里收获而来的劳动果实,在 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天,装在大瓷碗里,供奉给月亮先品尝,然后,再向孩子们讲一讲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在孩童的心灵里,就烙下了对月亮的感激与印象,等他们长大后,这一切有关月亮的回忆,就是对故乡老家的乡思了。这圆圆的月亮,就和乡愁与乡思纠结在一起,成就了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只要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就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那轮圆圆白白的大月亮。无论走到哪里,月亮的清辉永远会在心里亮堂着,温润着。它永远会在你的床头边,抖落一地的白霜,提醒你抬头去望它,去思念那遥远的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叙事
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