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完美900字

不完美的完美

900字 一年级 记叙文

若说世上没有完美的,那么世上也便不存在不完美的,不完美并非是完美的对立面,相反,完美是不完美的结局,不完美衍生了完美。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刚中带柔的光芒,渐渐带走今日的残破与美好,夕阳本完美,然而它的短暂让人漠视了它的完美,人们总是肤浅地认为它的短暂是它的缺陷,其实不然,短暂正是它所占据的优势,它的短暂让人们对它更眷恋,更爱怜。若是它恒久地呆在地平线之上,人们会对它感到厌倦、目眩。短暂恰恰塑造了夕阳的完美,不恒久的完美在遥远的天边留下一弯弧形的曲线。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并非只有枝头上的花才是完美的,凋冷在地表的瓣瓣裸露的残花亦是如此,它们在生命的尽头,也不忘为人世间留下最后一缕芬芳,也许它们己经芬华尽散了,也许它们己经空有美丽的躯壳而失去活力的生命了,然而,它们却表现出一种善良和温暖,温柔和多面的完美,诠释着复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缕饰着奇异的纹路,流淌着血液的脉络,它们的完美不仅仅阐述在外表,而是从花心中迸发出的那种无法解释的完美、无暇。这是它们缀在枝头时无法告知的美丽。

完美的东西虽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可是它们却那么真实,那么深刻,那么透彻。它们并非光艳十足无可挑剔,可是它们每一个不完美之处都可以用完美的心态去享受,去领悟,去体味。

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靠心态靠想象靠发现的完美之中,挖掘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种心态安放到自己身上,忽地发现自己的不完美都转瞬即逝成了完美。

我的头发凌乱不堪,可正是因为凌乱才显示出我的洒脱与自然;

我的眼睛小得只能透光,可正是因为小别人怎么看我都在笑;

我的鼻梁扁又平,可正是因为扁平才不会被人亲切地称为“匹诺曹”;

我的嘴大得漏风,可正是因为大才显现出文人出口成章的成效;

正因为我的身上有这么多所谓意义上的非美丽,走在街上才会赢得滴水不漏的回头率……

今生今世,

做不了红花,就做绿叶,绿叶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勃勃的生机;

当不成大海,就当小溪,在山涧中欢歌更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成不了西施,就成东施,尽管是笑m却也让后人深深铭记在心;

做不成现成的,就做半成的,至少半成的还有修改的余地。

生命的意义并非是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是追求完美的过程,只要经历了不完美,既使你仍不完美也将变得完美。

不完美的著作

1200字以上 初三 议论文

《培根随笔》是一本经典名著,但书中有些观念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还有一些不太妥当的地方,我斗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谈旅游》中提到,年轻人出门旅游要有通晓那个国家语言和情况的教师或仆人陪同。除了夏令营,现在的教师一般不会和学生同去旅游,孩子们多是和父母或者朋友出行;而当今的保姆、钟点工的文化素养都不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况且旅游业已经很发达,导游就能代替书中所提的教师和仆人,还更为专业。喜欢自助游的人可以求助于一些旅游书籍和网站。培根的观念现在看来有些原始了。

《谈利己的聪明》中以蚂蚁的例子说明“那些极端利己的人会损害公众的利益”:蚂蚁精于为自身打算,但它们对果园和花园来说是一些很厉害的家伙。“公众的利益”应该是就这个种群而言,蚂蚁的团结合作是众所周知的,培根完全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人类的利益就是整个自然的利益,所以不合理地把蚂蚁划归到极端利己的圈子里。 

文中的几处语言奴性十足:“完全以个人自我为衡量标准,这对于君主来说还情有可原”“在顾及君主利益之前先考虑臣仆的利益,已经相当的不恰当了”等等。这也许和当时的政治形态有关,不过这些句子放在现代显得非常封建,甚至有点恶心。《谈司法》中说司法官必须谨慎小心,切不可指责或反对王权,也和前面两句话一样,完全是旧时代的旧思想。王权怎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司法官执法怎能缩手缩脚,偏袒王权?《谈党派》中“党派斗争过于严重,过于激烈,这是君主力量削弱的标志,也严重损害了他们的权威和大业。党派的运行必须在君主的控制之下”也是一样的,已经完全和这个时代脱节了。

培根在《谈称赞》中写道“一个人称赞自己那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除非在极少的场合你才能这样做”。竞选这种情况我就不说了。人们已经不再羞于夸奖自己,也不再羞于请别人夸奖自己,这是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我们也经常把自夸作为一种玩笑和幽默,尤其在网络上。人们的思想已经很开放、很大气了。

《谈大胆》中培根说“大胆永远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到危险和麻烦。”我觉得这是一种概念混淆。知道有风险依然坚持把事情做下去,这叫“大胆”;不知天高地厚而横冲直撞,这叫“盲目”或者“莽撞”。比如某条河中有食人鱼,张三知道这个情况却依旧下河游泳,这就是“大胆”(当然排除他想自杀的可能),李四也下河游泳,但他不知道有食人鱼,这是“大胆”吗?不过,行笔至此,我突然发现“大胆”和“盲目”可以是反义词,“盲目”又可以作为“大胆”的极端程度。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使用大胆的人不要让他们当领导,只能让他们当副手”,这个结论过于绝对了。的确,身为领导不能莽撞草率,让人民承受过大的风险,可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胆量,比如没有勇气拔除既得利益者,没有勇气实施全新的政策……他是当不好领导,做不成大事的。

培根有两处观点似乎自相矛盾。他在《谈报复》文章末尾明确表态:“志在报复的人过着一种巫婆的生活,因为他们的作恶,到头来也不会幸福。”但是他又在《谈死亡》一文中说:“复仇战胜死亡。”在我看来,复仇是制造死亡而绝对不是战胜死亡。难道培根的意思是复仇比死亡更可怕?

《谈叛乱与动乱》中培根写了一句很荒唐的话:“民众里边往往会出现一些有望适合做首领的人物,对这一点要小心,也要设法杜绝。”政府治理国家不当,百姓受苦——没关系!只要他们中没有人带头,没有人拥有号召力和领导才能,就不会发动动乱!这个观点太可笑了!我不禁想到了文革,有文化、有才识的人都劳动改造去,不听话的抓来批斗,这样百姓就会越来越无知,乖乖服从管理了!这两者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一个人完全可以断言,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在于是否有善战的国民。”这句话摘自《谈国家的真正强盛》。想想所有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愿意为金将军献出生命的朝鲜人民就好了,我也不多说什么了。

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未了解培根的生平,读完《谈建筑》一文后我断定培根一定是个贵族,后来一看,果真如此。培根所描写的住宅就是标准的贵族水平:从塔楼、小教堂、地窖到庭院、宴会厅、内院,应有尽有。那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得我眼花缭乱。培根是在炫耀自己的富有吗?他是否有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想过呢?

培根的这些不妥之笔固然有受到客观条件影响,应该给予适当的理解。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还是那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想过一个问题:出版社是否要删除一些书籍中的不当之处?若是删除,首先不尊重作者,而且剥夺了读者客观、全面评判这本书的权利;若是不删,又怕误导一些判断力不够的读者。我觉得发表原著,并且改善教育方法,给孩子们更丰富的知识、更客观的引导,鼓励他们质疑和挑战权威,这才是两全其美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一年级
记叙文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