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800字

年味

800字 初三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笑声处处传入耳,美味佳肴上餐桌。”

一挂红红的鞭炮,在长长的引线燃尽后,炸响了这个不一样的夜晚——除夕。除夕晚上新旧年交界之际,叔叔带着我和弟弟来到老家屋外的前坪放鞭炮,一起辞旧迎新。我怯怯的点燃引线,便逃一样地跑开,叔叔笑了,说我胆小鬼,弟弟也附和着,我不服气,冲弟弟叫喊:“你试试!”弟弟却躲到了叔叔身后,引来大家哈哈大笑。还是叔叔厉害,他点燃一大桶礼花,待到引线燃尽后,一束接一束的亮光伴随着一声声脆响冲上云霄,然后"砰"的一声,全部炸开,夜空中五颜六色的亮光形成精美绝伦的鲜花,竞相开放。紧接着,家家户户也燃起了礼花,一时间,整个夜空亮堂无比,千百朵“鲜花”在夜空中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红的、绿的、白的光……,交织出一幅艳丽的画卷。这种和谐、欢乐的年味儿正预示着来年美好、幸福的生活!

过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红的底,黄的边,黑的字,大吉大利。我家今年的春联是爷爷精心挑选的:爆竹逐出新年味,春联连起团圆心。贴春联也是一项仪式感极强的活动,一般挑在除夕晚上晚饭后,大家都有空时,放上一挂鞭炮就启动了。只见爷爷拿出用面粉熬好的浆糊,刷在大门的左右两边和上面,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上去,生怕弄皱了它们。贴完后,大家还会反复地看一会,直到心满意足为止。我以前是不懂大人们为何要反复看春联的,现在有些明白了,这种墨香浓郁的年味儿不是预示着来年吉祥、红火的生活吗?

年夜饭也是过年中重要的习俗。我家的这个重要习俗是全家人一起操持的,奶奶和妈妈负责烧饭,爷爷和爸爸负责敬神,其他人就负责打下手啦!开饭前,爷爷摆上香案,点上香烛,摆上三碗菜和三碗饭,燃上一挂鞭炮,口中默念着什么。我好奇地打听爷爷说什么,他说他喊各路神仙及自家祖宗来吃年夜饭。仪式结束后,大家把一桌菜肴摆上桌,围坐一团,开怀畅饮。这种团团圆圆的年味儿不正是来年欢快、丰收的生活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味

1000字 高一

关于过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年”的怪物,经常在除夕的时候来残害百姓,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赶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直到今天,虽然过年的年味和习俗各地不同,而且也总在改变,但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似乎一直没有变。

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由于经济条件差,物质不丰富,一放寒假就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那时候过年仪式既隆重又讲究。从过小年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杀猪宰羊、烘腊肉、磨豆腐、包饺子、炸红薯片……发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精神,自己动手准备过年的食物。而不像现在过年,到商品琳琅满目的超市一天就可以买齐所有年货。大年三十,一大早起床就要帮助大人搞卫生大扫除,吃完中饭就跟随大人们拿上祭品到墓地祭拜祖先,祈求祖先庇佑全家平安。回家后就忙着贴春联、煮年夜饭,放完一挂鞭炮后,一家人开开心心围坐桌前吃团圆饭。最开心的是孩子们吃完饭就呼朋唤友到院门外放烟花,大人们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一整天,整个村庄到处是鞭炮声、欢笑声,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和鞭炮的硝烟味。正月初一,孩子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在自家门前放一挂鞭炮,又叫“开门响”,寓意”开门红“,然后到左邻右舍、各家各户拜年,说着祝福语,拿着小红包,吃着糖粒子,一路欢呼雀跃。初一这一天都要说好听的话,不准生气、不准吵架、不准打骂,即使小孩子犯了错大人也不会计较,一句“今天是正月初一,就饶过你”便逃过一劫。如果村里来了狮子队、舞龙队给大家拜年,孩子们更是开心得不得了,围着狮子、龙灯队团团转,小手鼓掌鼓得通红。当拜年的狮子、龙灯队伍离开后,还意犹未尽地追出两里地不忍离去。正月初二以后便是走亲访友拉家常直到元宵节,过年的气氛才慢慢淡去。

看着妈妈一脸幸福地回忆小时候的年味,我也满眼羡慕地说:“妈妈,我也想过你小时候那样的年。”妈妈却说:“虽然现在物质非常丰富,不愁吃,不愁穿,但却没有小时候的年味了。”我一脸迷惑,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那些以前只有过年才可以拥有的东西,现在人们都唾手可得,从而失去了那一份期待感和珍惜感?还是人们简化了许多传统习俗,缺少那一种过年的氛围和仪式感?

我想,只要亲情在,年味就会浓。只要我们一家人平安健康,互相关爱,开开心心、团团圆圆在一起,每一天都像过大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