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间定格在那一刻1200字以上

让时间定格在那一刻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叙事

从那一刻起,每一秒,都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四川地震遇难者的无限哀思;每一秒,都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四川地震幸存者的深切关怀;每一秒,都传递着中国人民对四川地震失踪者深情的呼唤……

2008年5月12日,是给四川人民带来灾难和沉痛的日子。14时28分,一场罕见的里氏8.0级大地震,降临到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仅仅在一段有限的时间,房屋便被立即倾颓。在同一时间,四川周围不同地区的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经过几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事、网上查到的事,我明白很多很多,每一幅画面都让我感到辛酸痛苦,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到鼻子酸酸的。有许多画面都让我铭记心头。

在废墟中被埋77小时获救的北川职高二年级学生杨彬彬,在重庆能源集团南桐总医院接受了截肢手术,下了手术台的他微笑着对一旁流泪的志愿者说,他很好。昨日,志愿者们来到彬彬的病床前,看到这个18岁的男孩已经失去了双腿,都流下了眼泪。彬彬躺在病床上讲述了逃生的经历,他在北川职高上学,当时正准备上数学课,房屋就开始摇晃起来,数学老师叫大家跑,全班同学从两个门向过道往外跑,他和几个同学从一个过道向外跑,前面人很多,跑不快。已经到了门口,前面的一个同学手机掉了,蹲在地上去捡。“如果我踩过去,我肯定能跑出去。”他说,他还是停了下来,拉着那位同学一起跑,但房子一下坍塌了。其他同学都跑出去了,就他们4人被压在里面。他说,他一生最不能忘记的就是穿着军装的解放军。

一位只有1.6米高的八旬老翁,当地震发生、砖头砸伤自己的聋哑老伴时,他奋不顾身跑去护着老伴,并用自己瘦小的身躯背着比自己重30多斤的老伴跑了5里路,跌倒了、咬牙爬起、脚扭了、胳膊碰伤了,他丝毫没顾得上松口气,最终为老伴找到了救护车。昨日,他陪受伤的老伴来到了西京医院……

在广元一所有着1100多人的学校里,地震发生时,学生无一身亡,但是他们的校长却为了救学生而永远的离开了。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滕德玲。“我的学生咋办”,这是广元市金台小学校长滕德玲在这个世界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此时,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30分,地震仍在继续,而她的身躯已经永远倒在了冲向学校的路上。仅仅两分钟前,滕德玲还和她的丈夫有说有笑,正在穿鞋准备去学校。她的父亲说太危险了,怕她去了后,出现危险,当时拉住了她。她说她还有一千多学生怎么办,爸爸妈妈你们快走,我管不到你们了。已经顾不上父母安危的滕德玲,就这样从家里冲向学校。地震仍在继续,站都站不稳的滕德玲硬是一个劲的往前冲,1100个孩子,此时是她唯一的牵挂。冒着生命危险,滕德玲眼看就要冲到1100个孩子的身边了,然而,不幸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块大砖头砸到她的腰部,她倒地了,那砖头就那样硬把她砸下去了,活生生的把她砸下去……广元市朝天区金台小学1100名学生无一身亡,只有他们的校长滕德玲永远的离开了。

……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带给我们无限的悲痛,但更多地带给我们感动和力量!四川地震的受灾人们牵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救援人员不分昼夜地在废墟中救出遇难的人们。特别是台湾的志愿者也从四面八方赶往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工作,他们为了抢救四川同胞,几夜不合眼,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们也要把救援工作坚持到底!这真是海峡两岸不可磨灭的深情厚谊啊!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5.12地震灾情牵动人心,我们不只是祈祷上天的庇佑,我们更冀望彼此的关怀和鼓励。每一个善举,每一份祝福,都将给灾区的人民带去坚强地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请中国人民不必过于担心,2008年不是灾年,是考验和体现中华儿女伟大精神的一年!让时间定格在那一刻吧!让中国人民铭记这段悲痛而又振奋人心的历史,使我们今后众志成城,一切困难都会在中国人民面前停止狰狞的笑!

我一直坚信,如果生活是一朵鲜花,那么艰难险阻就是灼热但又必需的阳光……

——后记

童年·胡同

1200字以上 初二 叙事

时间,惨白了一切,似乎这一切都变了,而那唯一不变的,是我记忆中的胡同,那么深,那么深……

我的老家在一条小小的胡同里,那么窄,窄的不足三米。那天,我骑单车去了那里。

胡同里的路什么时候修得这么平整?姑家的木大门什么时候换成铁的了?隔壁奶奶家的孙子什么时候长的这么大了?是啊,几年没见,胡同里竟变了这么多,唯一不变的是这里留给我许多的情与爱,以及童年的美好。

胡同口的小石凳依然在那里一丝不动,似乎从未改变。我坐在上面,又有了一种等待的感觉。

小时候,每天下午从幼儿园里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坐在这小小的石凳上等着妈妈回家。有时,她会披着夕阳的霞光,有时,她会戴着夜晚的星光,不管她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会一直等下去,从不会感到无聊与枯燥,因为我相信,妈妈马上就会回来。

当远远地听到自行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时,我往往都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正用力的蹬着自行车,背弯着,身子有节奏的往前倾或往后仰。我一眼便认出是妈妈,于是我赶紧跑过去,心里无比喜悦,仿佛在黑暗的人看到了曙光一般。妈妈下了车,张开臂膀迎接我,我便一下子拥入她的怀里,那种感觉,真的很温暖。于是我们在暮色中一起走回了家。

小小的石凳,承载了我许多的期盼与等待,装载了许多个黄昏与傍晚,只为,我等她归来。

往前去,便到了家门口。依然是那个房子,依然是那个样子,只不过,如今人去楼空,真谓是“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我没有进去,只是在门前驻足观望,却忆起十几年前,门前的那堆沙子。

大些,我不再喜欢牵着八个轮子、上面托着蛋的鸭子,而是爱上玩沙子。

记得每个夏天的正午,我是不喜欢午睡的。于是我便到门口的那堆沙子旁玩起来,小掀,小铲,凡是能盛东西的物品都是我的工具。有时,会为自己盖一座小城,里面住着我的家人,抑或充满了我无限的向往,有时,会在高高的沙堆腰间挖个洞,很深很深的洞,直到那大大的洞承担不了上面沙子的重量而坍塌下来,但我都会很满足的笑。有时玩的入迷,却忘记,却忘记我的身边还有一个人,我的奶奶。

为了看着我,奶奶不能睡,她怕醒来后会丢了她的孙女,所以她不能睡,也不敢睡。有时,我明明看到她坐在门槛上眼睛就要眯起来但很快会张开,汗也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我却还在玩我的,直到我实在困得不行才会和奶奶一起入睡。这时,奶奶才会放心大胆的睡去,我在梦中,依稀听到她那一声声响亮的鼾。

那堆高高的沙子,承受了多少个炙热的正午,又品尝了多少炎热的煎熬,只为,她等我入睡。

再大一些,他为我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三个轮的,前面一个后面两个,大红色的,能前进也能后退的那种。每天,他在我前面跑,我就在后面追,我从胡同的这头追到胡同的那头,而他,则傻傻的从胡同的这头跑到胡同的那头,来来回回,往往返返。那时小,并不知道他是累的,只知道我们是快乐的。于是,窄窄的胡同里荡漾着我们的笑声。

只有我,那位老人才会快乐,才会抛开烦心事与我大笑。现在想想,真有点不想长大,这样就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欢笑,但是,他不在了。

胡同的路上,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刻下了我与爷爷的笑容,存下了那份天真的童趣。

依稀记得,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前面从高处下来的快感,依稀记得,每顿午饭,我都要被妈妈追赶着吃,或是在胡同的中央骑着我的“大马”一点点吃下,依稀记得,清晨在胡同里大喊“卖油条来!”,依稀记得,每个夏夜我们一家人一起坐在胡同头上乘凉,依稀记得,胡同里时常响起那一串串清脆的车铃声,依稀记得……

一切逝去的,如今变得如此美好,美好的回忆,美好的童年,美好的胡同,伴我一起长大的胡同,留下许多回忆的胡同。

山东省邹平县好生镇初级中学初二:王文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叙事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