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兮?祸兮!1200字以上

福兮?祸兮!

1200字以上 高一 议论文

是谁,剪断安琪儿的双翅,用规则和准线打破所有的秘密,毁掉地精的洞府,将幽灵赶出天空,再把天上的彩虹拆散,叫他永不编织。

——题记

而达尔文,又将何去和从?

2010年5月21日,科学界上一个里程碑的日子。无他,首个人造生命自此诞生。

不得不承认,这是继克隆技术之后人类在基因工程上取得的又一伟大成就。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是无法否定的,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为设计有机物铺平道路。或许在未来200年甚至1000年里,这些被人类创出的生命会造福人类,他们有可能产出石油,以供人类无所顾忌不计后果的滥用;他们有可能以CO2为食,以供人类加大生产扩大规模肆意排放;他们有可能只是像披上人皮的机器人一样为人所用,而人类,只用动动手指甚至手指都不用动便可以不用劳动不用生产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乐,将成为生活的唯一主题。

而更令人兴奋的,则是千万年来无数帝王权贵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千秋万载,不死不灭。我们可以想象一千年后,甚至只要数百年之后,不用修仙炼道,不用派徐福再去蓬莱,只需意念一转,手指一动,就可以让地藏王菩萨超生佛界,而地狱,将永无六道轮回。

如果非要说谁不高兴,怕最不高兴的,便是那位可怜的老人,那位用了几近一生去证明自己学说的老人。

“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将成为最大的谬论连小孩子都知道——遇过还有小孩子的话,万物都是上帝直接创造出来的,而那个上帝,就是人类自己。不再需要物竞天择,不再需要适者生存,不再需要物种变异,更不需基因重组,也不用顺之天以致其性,一切,只需要“上帝”的意愿,只需要“上帝”的利益。

如果非要说令达尔文先生高兴的事,那恐怕就是不再需要躺在冰冷的棺木里做思想的卫道者,而将被供奉在高高的殿堂,在血肉之躯上打上“谬论”,打上“历史的绊脚石”的烙印,然后在游人鄙夷的目光中接受朝拜。

而悲哀,却不仅仅属于达尔文,而其更深远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全人类的,乃至全生物界的。

和克隆技术一样,人造生命也是对伦理道德的一大挑战。在前文所列的诸多“利益”下,掩盖的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破坏力。从人类自身而言,如果可以不是不灭,参考宇宙的容积量,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再者,人造生命为人类提供的一切服务,将极大意义上助长人类的惰性。不再有发现,不再有创造,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如今的里程碑,终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倒计时。反观人类以外,人工创造合成的生命进入有机界,极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打破原有生物链,在人类利益下,牺牲其他有机种族。而其实质,是一种侵略,更是一种自我毁灭。

无论是《后天》还是《2012》,乃至更多的科幻电影,撇去其商业价值,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更是一种警告甚至是预言。而这一切一切的起因,皆源于人类自己,源于我们引以为傲的科技。无论是核泄漏还是原子弹,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臭氧空洞,无论是水土流失还是物种没绝,这些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极大意义的危害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衍。而在当时,这一里程碑式的革命所带来的诸多危害又有多少人想到?

全球气候大会刚刚开过,我相信,不知哥本哈根或马尔代夫的人民关心环境问题,想用各种方式弥补,全球人民也一样。可是,这种单纯的过后补救而非事先防范,其效果可忽略不计,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而人造生命这一科技成果,如果现在不以正确的道路加以指导,那《后天》,或许就是明天。

《淮南子·人间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内容大家都知道,一个老头,丢了马,说了句名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他的祸,只是丢了匹马,而我们的祸,将会失去什么?

浮华影,江南梦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八月的风,吹皱了一池静水,那排开的皱褶里虚晃着一个故事。一把陈旧的油纸伞,一条幽而深的弄巷,一衰缥缈的烟雨,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还有那乌蓬船的桨橹声,一一都在叙说着一桩陈年的过往,泛黄的旧事。

——题记

(一)秦淮遗落的风

踩着历史的遗风,沿着岁月磨过的青石板路,走进江南的烟雨楼阁。那乌衣巷的紫燕尚在梁上哝语,那雕栏玉柱的画舫亦在河畔憩息,只是再不见旧日的繁华烟云,亦听不到商女婉转的嗓音。

当尘埃落定,一切恢复到如水的宁静,只有那澄碧的河水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六朝的盛况。

或许繁华后的落寞,大抵如此吧!站在时光的风中,冥思遥想。那些烟云的过往,已在史册的丰碑上刻下了厚重的一笔;曾经流传的艳奇故事,亦在岁月的长河中磨去了风光。只有两岸的黛瓦白墙在无声的伫立,并将那些斑驳的记忆,在时光的侵蚀中慢慢的剥落。不计较谁来谁去,不寻问因果原因,用静默的方式细数着光阴的逝去,岁月的风霜和历史的残痕。

斑驳的老墙上承载的流年故事,静默的河水中淌过的风尘愁怨,如一首古老的诗歌在十里珠帘的河畔吟诵着。立于文德桥上,凝望两岸风光。一首“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诗句绕过耳畔,那鼎盛的繁华便涌入了眼帘。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了一幕如梦如幻的景色。而沿河两岸云集的商贾,荟萃的文人,聚居的名门望族,将十里秦淮的风光写入了史册的辉煌。如今,雕栏依旧,彩灯如昼,只是久不闻琵琶的铮铮,琴声的袅袅,更不见那纱衣的女子隔船抛过来的燕语,夜幕中绕河的婉转歌声。

繁华泡影,京华烟云,都是一个破灭的梦,那刹那的芳华也不过就是一瞬。我们与之擦肩,与之相守,与之轻诺盟誓,都是红尘中的缘定。而与谁分离,与谁诀别,与谁结怨,亦是红尘中的命数。正如金陵八艳中的那些风华绝代的女子,哪一个没有一段辛酸的经历,哪一个没有一怀缠绵的情愫,哪一个没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碧水汤汤,丝竹抑扬,那泣血的绢帕上写下的诗行,都化作一缕飘渺的尘烟,在如风的岁月中被渐渐的遗忘了。

回望斑驳的史册,那被时光的风沙剥蚀的记忆,被逝去的河水冲刷的风霜,那六朝的金粉,纸醉金迷的生活和陈旧的时代印迹,亦在历史的长卷中成为一道岁月的残痕,一笔泛黄的篇章。只是,当乌蓬船吱吱呀呀的桨橹声响起,那如梦的幻影就在一道遗落的晚风中浮现,继而萦满了思绪.....

(二)江南梦

寒山寺的钟声依旧在枫桥回响,只是那夜泊枫桥的张继早已驾鹤西去,只留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精典名篇。经年之后,运河上或许已不见了那点点的渔火,袅袅的炊烟,和那身披蓑衣的船家的影踪,代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渡轮的穿行。那拍岸的涛声依旧,寺内的钟声依旧,红尘的愁绪依旧,只是亦不是当初的夜色,亦没有霜落的孤舟,空执着一张崭新的船票,却登不上了旧日的船舟,回想不免有些黯然,徒增了一些感慨与伤感罢了。或许喜欢文字的女子,大抵如此易感伤怀吧!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红尘人。这红尘中的人来人往,纷争侵扰,是我们不可逃避的。你来,它在这里;你去,它亦在这里。正如这江南的景致,你喜欢也好,不喜也罢,它都会静守在那里,数一段光阴,开一场花事,煮一盏岁月的尘茶,与时光默然的前行。

游离的思绪走过江南的青石板,萦怀的心事在薄纱的烟雨中氤氲。那窄巷深处结着一怀丁香心事的姑娘,正款款而来,一把油纸伞下撑起的故事,诉说着一段似水年华的过往。湿滑的青石,幽深的弄巷,斑驳的青墙和烟雨朦胧中清纯的面庞,在我的心中渐渐的温润了起来。一怀青春的回想,一帘如梦的情丝,在雨声的呜呜中挥散开去。仿佛那悠缓的等待,缠绵的情长,淡淡的灯光,是我走过的云水过往,温柔的梦乡。

在岁月的风尘中,霏霏的细雨泼染了江南的风景,黛青的瓦檐述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吱吱呀呀的桨橹声摇醒了沉睡中的古镇,那经历的沧桑亦在这缓缓的流水中淌过了千年。此时,与廊下找一僻静之处,煮一壶雨前的龙井,邀一知心的旧友,话一曲桑麻的佳话,想来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这些,都是隐含在心中的痴梦,终难以成行。想至此,心中不免生出些怅惘,远方的旧友,又可曾安好?

江南的烟雨痴迷了多少眼睛,又醉了多少尘心。河水不语,小桥却记录了古今。那些澄澈的相逢,那些美丽的擦肩,那些幽怨的错过,都记载在它的石柱之上。它静静的搁置在流水之上,看碧水潺潺,乌篷摇曳,洗衣少女蓝布碎花的衣裳;它默默的等待着有缘人乘风到来,抖落一地的故事,将匆忙的脚印踩在石板上。停留虽只是短短的一瞬,可回首却不知要到何日,也许至此再无机会了。是啊,算来至最后一次匆匆别过,已有十五年的光景了。可每每想起,总能勾起许多的回忆。或许,在那一年的那一日,我的情已刻入在小桥的记忆中了吧!

杨柳堆烟,雾纱笼月,亭台幻影,水榭清音,小楼听雨,还有那从青石板路走来的雅韵的江南女子,是一幅婉约的水墨画,无论是淡妆或是浓抹,都是那么的相宜。添一笔不多,去一笔不少,都不影响她的美。她就像一首古老的诗歌,散发着雅致的韵味,细细品读便入了其中,生成许多的幽梦;她又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留白处总能映出无尽的遐想,让人醉在此处,忘了思乡。

我知道啊!水乡的景色已入了心梦,轻轻一拨就扯出了丝丝缕缕。而我手拿一根时光的长针,却绣不出江南的秀色。感叹也好,流连也罢,都只能在心中怀想,在梦中驻足。江南是一块浸染了春花秋月的老玉,供来来往往的过客用心灵去感触,去解读,并用行走红尘的心去珍惜。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她都像一个平淡的老人,收藏一切可以收藏的故事,淡忘一切想要淡忘的世人。就这样静默的看待着平常的日子,从花开至花谢,从日暮到日升。

此刻,一盏淡茶,一卷诗书,一份闲淡的心情,悄悄的走过红尘的烟云。浮华若梦,尘缘未尽,那些未了的梦境,或许在某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某一段烟雨缥缈的时刻,去重游一回故地,重温一剪如水的时光。只是,久别的你啊,可否与我在岁月静好时,相约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