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1200字以上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这个世界并不是公平的,你要学着去习惯它。

世界上有人一锄头下去,就挖出了钻石。

也有人辛苦地开山挖矿,最后一声轰然巨响,塌方的矿坑成为他最后的坟墓。

那天在上网的时候,看见一个帖子,里面在讨论我的作品,和我的生活。里面很多人,大概一百多个跟帖,看上去特别热闹的样子。

他们的讨论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我以前很喜欢他的作品,他写的《夏至未至》,他写的《爱与痛的边缘》,里面的小四多么纯真,单纯的校园梦想,他简单的学生生活,他和朋友在学校门口喝一块钱的西瓜冰。你看看他的现在,充满了物质,他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他了!小四不要变啊!

我家里有很多的书,欧美的,大陆的,中国台湾繁体版的,日文的。各种各样的书。无论我是否看得懂,我都会拿起来没事就翻一翻,看一看别人的设计,别人的想法,和别人的图书出版理念。而中文的小说,一看就是一下午。

但是我很少看自己的书。

我发现我再也不会回到我之前的那个岁月里去了。那个散发着游泳池消毒水气味的夏天,那个高三炼狱般的日子,那个香樟树茂盛得像是浓郁的海洋般的季节。我在那样的年岁里高喊着我不要长大我希望永远做小孩子我羡慕彼得·潘我一定要去永无乡。

但后来,我渐渐地放弃了。

因为在进入社会以后,我因为这样单纯的自己,而被无数的人嘲笑过。人们不同情眼泪,人们不怜悯弱小。当你委屈地在网上倾诉自己的痛苦,转瞬之间,你的文字就被转贴到了四面八方,无数的人用这些矫情和委屈的话语,作为攻击你的武器。

像是自己亲手擦亮了匕首,然后双手奉上,让别人刺穿你的心脏。

我也想要永远都躺在学校的草地上晒太阳,我也想要永远喝着一块钱的西瓜冰而不会有任何的失落,我也想要永远穿着简单的衣服,听着简单的 CD,过着简单的十七岁的生活。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生命里,再也不会拥有另外一个十七岁了。

我也曾经尝试过打车去参加上海的一些活动,对方接待我的人,用那种充满了嘲笑和鄙夷的目光,看着我从出租车上下来时的样子,他们亲切地拉过你的手,对你热情地微笑。然后到后台的时候,他们和别人分享他们的喜悦:“我和你说哦,他穷酸得,车都买不起吗?”

我也经历过第一次参加时尚杂志的拍摄,提着一大包自己喜欢的衣服去摄影棚,然后被杂志的造型师翻着白眼,在我的纸袋里翻来翻去,找不到一件她看得上的衣服的时刻。摄影师在旁边不耐烦地催促着,造型师更加不耐烦地说:“催什么催!你觉得他这个样子能拍么!”

锋利的社会像一把刀,当它砍过来的时候,你如果没有坚硬的铠甲,你就等着被劈成两半。

他们讨论的第二个部分是:他的钱还不是我们买书给他的钱!他拽个屁啊!要是没有我们买他的书,饿死他!他能穿名牌么?真是对他失望!

小时候,在银行工作的妈妈,因为多数给客户一百元,而被罚了赔偿,并且额外扣了一百块工资。在那个我妈妈月工资只有一百二十块的年代,妈妈流了两个晚上的眼泪。

在我大概七岁的时候,爸爸买了他人生里第一件有牌子的衬衣。花了不小的一笔钱,但是爸爸笑得很开心,他站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着镜子里气宇轩昂的自己。

这些都是和钱有关系的,钱带来的开心,和伤心。

但是,当我们花钱看完一场电影享受了愉快的一个半小时,当我们花钱买完一张 CD享受了一个充满音乐的下午,当我们在餐厅花钱吃了一顿美味的晚餐,当我们在商店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心情愉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去对电影院、音像店、餐厅、商店的人说:“你们凭什么赚钱?要不是我们给你们钱,你们早就饿死了!”

这是我看到第二个部分的心情,好像他们在看我的小说的时候,并没有享受愉快的阅读过程,似乎我的故事永远都没有给他们带来过感动和思考。似乎我并没有辛苦地写作,只是在白白接受他们的施舍,他们给我的钱。好像他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地购买图书,而是我拿刀逼着他们买的一样。

我觉得,自己像一个乞丐。因为只有乞丐,才会听到别人对他说:“要不是我给你钱,你就饿死了。”

在和妈妈的电话里面,妈妈很气愤:“你不要理睬他们。你光明正大地赚钱,你不偷不抢,凭什么做其他行业的人赚钱就是天经地义,而你辛苦地写书给他们看,编杂志给他们看,还要受他们的侮辱!”

我在电话里和妈妈说,这没什么。

挂掉电话之后,我洗了个澡,然后继续开始写《小时代》最后的结尾。

这是我没有睡觉的连续第四十九个小时。出版社的截稿日悬在头顶,我喝了杯咖啡,看了看电脑右下角的时间02:10,然后继续开始工作。如果从楼下的草坪望上来,可以看见我房间孤独的灯,亮在一整栋漆黑的楼里。但是,他们不会看见的,他们这个时候,正在享受甜美的睡眠和梦境。

他们看见的,只是你清早提着LV,走到楼下,司机拉开车门你坐进去的背影。他们嫉妒的眼光把你的后背戳得血肉模糊。“要不是我们给他钱,他早就饿死了!他凭什么穿名牌?”

我明白你对这个世界的巨大失望。因为,我也一样。

这个世界没有偏见,也没有愚蠢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散文

这个世界没有偏见,也没有愚蠢!

每个人都按照他们自己的本能需要活着,并在需要的循环里最终走向坟墓。

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是别人错了,而不是自己错了。

在这个逻辑里面,不存在偏见,也不存在愚蠢。至少不存在争议,也不存在讨论:除非否定人的需要,否则无法定位偏见和愚蠢的界限。

而需要,往往是不言自明的,就看有无实力去满足需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或者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过,经常是满足了别人的需要,就忘了自己的需要,一旦想起自己的需要,就往往照顾不到别人的需要。只考虑自己的需要的人,被人们称为邪恶,只考虑别人的需要的人,被人们尊崇为善人。其实善人不容易做,即便有心,也经常无力。倒是不求害人只求自保的恶人很容易做!

钱是邪恶的的么?

钱是邪恶的的么?都说是邪恶的,可是没钱的人,会被人们认为更邪恶!——如果你没钱,还没等你干出什么邪恶的事儿,就已经有人把你当贼了。

围观是邪恶的么?如果不围观呢?就显得更邪恶!

赞同别人的观点,应该是美好的品质吧?也不一定,如果A先生和伟大的B女士观点不同,那么赞同A先生的观点的话,B女士就认为这种赞同是邪恶的,而且不可饶恕。

那么谁的观点都不赞同呢?哦,mygod!,自己变成了最邪恶的!

其实,从来没有不被邪恶过。不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不论是赞同A先生,还是赞同伟大的B女士,总要走入邪恶的循环——那么就围观吧,不表态,打个酱油表示路过,也好。可打酱油的,看起来是最邪恶——至于邪恶的具体表现,对不起,这不能说,只能说:打酱油的家伙,看起来猥琐不堪,一看就不是好东西(当然是主观心情)。

想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就要扮演邪恶的角色:因为人家是要扮演伟—光—正的,陪衬的人如果不邪恶,那就衬托不出伟—光—正到底表现在哪里了。因此,扮演邪恶的使命,其实就是早就被预设好的角色,而且是进入环境的第一前提。

“你有钱吗?”,“有啊”,“那就可怜可怜吧”,“对不起,我是个守财奴,不会可怜你的”,“你可真邪恶”,“是啊,我冷酷无情,对你要邪恶”,“你可真没同情心”,“是啊,同情心能吃饭吗?”,“算球了,不给钱拉倒,不求你狗-日的”,“那正好,我现在口袋里恰好一分钱都没有,没钱给你”,“你能没钱?刚才你Y的不是说有钱吗?”,“我刚才要是说没钱,你会相信?”,“你要一开始就这么说,我肯定不相信”,“这不就结了,我就知道你不相信”,“看来是我错怪你了,对不住啊,老兄”,“你没错怪我,是我自己混蛋身上没带钱出来”,“别这么说,老兄你这么说太让我不好意思了,等你下次带钱出门的时候,可别忘了给我点啊”,“这个,恩,再遇到你的时候再说吧”。

钱是什么东西?很难说清楚,邪恶的行为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当别人需要钱的时候,能不能拿得出来的问题。拿不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邪恶的,拿得出来的时候就是救苦救难救急救命的恩主了。

或许这个观点本身也是邪恶的,总归不是善。佛家讲经,那意思是要众生放下欲望,而不是成全欲望。这样一来,如果路上再遇到乞丐的时候,就该告诉乞丐:放下你的欲望,立地成佛吧。

以钱的角度谈问题或许很邪恶,不过这也只是一个举例说明。当某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对方是邪恶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对别人不满。不满的时候,就认为是别人错了,而不知自己错了。那么,何来的所谓“偏见”和“愚蠢”?

因此我是恶的,别人都是善的。以实力来定义,应该算是最好的解释。不过我的邪恶是无能为力,或有心无力的邪恶。

当邪恶感侵袭脑细胞时,认为“我”的存在,便是邪恶的根源:一方面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另一方面竟然妄想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腹背受敌,两面邪恶的感觉,就像罪加一等,恐怕死后都无葬身之地了。所以为了减少邪恶减少罪孽,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实力去帮助他人而且不能要求他人任何一件事情。

在实力没有强大之前,被别人要求的时候无法去满足,也只能独善自身,尽可能地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五年级:幽沫璃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