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赏月1000字

听雨·赏月

1000字 初二 散文

夏夜,大雨如注。恍若山洪暴发般的轰鸣,一阵紧似一阵,期间夹杂着电闪雷鸣,包围了整座城市。一个人,一盏灯,窗前听雨。听一片哗然的喧响,覆盖了街市的所有噪杂。听到深处,一切声音都隐遁了,只感觉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雨珠,自灵魂的四壁缓缓起落,游走,穿行。日趋浮躁的心,被洗涤的宛如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溪……

辨不出雨点的滴落声,只能感知万点齐发自空中而来的倾泻。就像我们,无法捕捉时间的分分秒秒,却只觉察出两鬓渐起的华发,与苍老的容颜。走着,走着才明白,原来我们与世间万事万物的相对,都只是生命里的一朝一夕。一个站定,一个转身。一个迟疑,一个回眸。一个不经意的错过,都将永远被定格在那里。可谓瞬间即永恒!

就连听雨这样的寻常事,仔细想来不也是需要某种机缘的吗?想听雨时,雨未必会来;亦或雨来了,又恰逢我们失了一份听雨的心情。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遇上对的人;想来当该是命运的千般恩宠,万般垂怜吧!不信你看,于世间轮回的众生里,最终有几人,能恰到好处的相遇一份内心渴念的繁华,从此与幸福牵手……因此,每一个当下都弥足珍贵,每一场交集,都暗含着不可预见的结局。且行且珍惜。

赏月

一天工作结束,来到楼上正欲开灯,手却不自主的停下来。洒满了一室的月光,如水一般的温柔可人。它是那样的明亮、皎洁、圆满;无拘无束、坦坦荡荡……如此美丽的月夜我还是第一次觉察到。窗棂清晰的印在地上,使得一向清寂的陋室,顿觉四壁生辉!索性瑜伽垫展开,一杯淡茶,席地而坐。白天里的余温迟迟未散,优雅的米兰,高大的海棠,小巧的茶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如此氤氲的氛围,让人即刻深深的陶醉于,月光温情的怀抱。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忽然忆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甚至仿佛听到了来自诗人笔底,那清冽涌动的潮声。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 这些咏月的诗句,不甚枚举。不说诗词之美,单就想象一下诗人激情落墨时,那一时,那一地的情怀,足以令今天的我们羡煞不已、望尘莫及。

高雅与庸常总是相悖,个性与从众总是不融。说到底,生命是一个只关乎于个体的话题。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偏爱清净。不必犹疑、不必跟风、更无需解释。懂你的人自会去懂,不懂你的人又何须解释?质疑也好,探寻也罢;仍安之若素的,秉持自己的一份精神独立与逍遥,便可谓懂得了善待自己,尊重生命。

诗仙李白自有他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永远的坐落于岁月之上。林逋自有他的“梅妻鹤子”美丽那不朽的传说。我一介凡夫,自不敢效仿古人,只想以朴素的思想镌刻笔端的一方山水,自娱自醉。月色本无言,只是人妄语。今日,我敬明月花坐陪,淡茶把盏香自知。赏月赏到了痴颠,便有了心月相通之感。想那嫦娥在九天之外,虽有玉兔相伴,奈何广寒空廓,莫不会也偶尔贪念几回凡尘吧?

听雨三境

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有道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便是所谓的“天地合一”。当江河中的水如仙女一般轻盈地飞入上空后,那雨,便成了水的使者,呈现给人们水的世间百态。

但对于雨,很多人是不屑一听的,就好像是不愿学黛玉埋香冢泣残红那样。

然而去年七月的一天,我体会到了“听雨”之乐。

那天被困在雷阵雨中,找了个屋檐躲雨。原以为阵雨是下得过的,可过了半个钟点,雨势有增不减,加之电闪雷鸣,自然不敢回家。

我独自一人站在那屋檐下。那地方虽小,但对于我,却像是一个小世界!颇有“野旷天低树,江清‘雨’近人”的韵味!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雨下得很大,远处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了。这不免叫人想起“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那颗激昂澎湃的心,不正是我一样,在这样一个被浩雨锁着的世界中来读吗?雨声是震耳的,仿佛是自己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这近处的雨却很缓,颇有几分江南的意韵了。无雨的江南便是无味的!雨落在江南的河里,水便有了生命,她们在水里翩翩起舞;雨落在江南的桥上,桥便有了苍桑,躺在那儿安然地接受风雨的洗刷;雨落在江南的房子上,屋檐便有了灵气,雨声飞入那寻常百姓家,老人在屋里喝茶、对弈,姑娘在檐下抚琴

——这真是“烟雨濛濛唱扬州”的意境了!

视线再移近些,便是看屋檐滴雨了。屋檐滴雨,是要叫人断肠销魂的。这檐上的雨,不知引出了多少多情的诗句。我最爱的,是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一生仿佛是雨中一首凄婉的歌,经历了国破和家亡,那样漂泊不定,任雨拍打。试想黄昏时分,一个削瘦的女子独自“守着窗儿”,终日以雨为伴,以酒为友,无奈“风雨助凄凉”,人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世人“都云作者痴”,可“谁解其中味”?

雨包含着人生的百味。于每个人,这“味”,都是不同的,能从中尝到它,便是听雨之二境。

或多或少地感悟了一些雨,心里的愉悦是不消说了!就像苏子二游赤壁,得到了人生哲理后的豁然。这是一种超脱和智慧,不禁又开始让人向往起《庄子》的《逍遥游》中的那个境界!

中国古代的文人是极易将自己与自然结合起来的。有陆游的“一树梅花一放翁”,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欧阳修的“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更有李白流芳千古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经典。还有他的爱月、好酒,陶渊明的爱菊,柳宗元的爱山、爱水……

这令我突然想起《红楼梦》中的一回:宝玉答妙玉的生日贺词,一时想不出用什么来答她的落款“槛外人”。岫烟姑娘曾建议用“世人”二字,意为“凡世中扰扰一人”。

这个解释是极妙的!“世人”只有通过自然的洗涤,将自己融入自然,才能够真正读懂自然,真正感悟人生。

而这,就是听雨的第三境。

佛语中有“涅槃”一说,不知“水”能否称作是一种“涅槃”。天地间的万物本是轮回着的,水世世代代地在天地间循环,早已超脱了生与死的界限与定义。

同“天人合一”一样,雨是水的化身,水也是雨的化身。

听雨的三境,也正是“读水”之三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