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父辈一样1200字以上

像父辈一样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

“有一天你也会长大,要承担许多责任,爸爸只希望你更有出息”,这是去大学前起父亲时常会说起的一句话,那时也许对长大与责任觉得很遥远,直至些许年后,走入工作岗位,感受了生活,才愈发体会父亲话语的意味深长。

我曾追忆过已逝的祖母,默默辛劳的母亲,我的恩师,唯独没有为父亲写过半句文字,这一点我是惭愧的,但恰恰因为父亲的故事还很长很长,以至于每一个想为父亲写序的人都无法提笔。父亲是平凡的、坚强的、温暖的,我也终将用一生去学习,一生去践行父亲的嘱咐。

(一)

父亲这一生没有波澜壮阔的经历,在一个平凡的教师岗位工作了近三十年。父亲教书的学校在郊区,我记忆中父亲总是骑着一辆旧式大杠自行车,往返在家与学校之间。每每从学校回来父亲会把菜买好,有时会把学生的作业带回家批改。我也总是老远就去门外等候父亲,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享受短暂的回家的路程。有时父亲还让我试着写字,殊不知那些哥哥姐姐的试卷上歪曲的分数是我幼年的笔画。一年一年就这样,父亲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家里依稀的老照片镌刻着父亲和学生的一张张合影,每一张都有父亲的微笑。

直至今日父亲仍在那所学校,几十年如一日,每每回家听到的依然是父亲放学回来爽朗的笑声。长大后知道父亲其实本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因为母亲,留在老家,守住一份简单平凡的幸福,也从未听闻父亲有所埋怨。当然也要感谢我的母亲,不然就不会有我了呵。

(二)

人这一生总要面对许多事,我看过坚强的父亲,是在奶奶去世的时候,一个人在强忍着悲痛,张罗着奶奶的后事。那一年我八岁,我看着父亲披着麻布,去一家家报丧,张罗着邻里朋友帮忙,那一晚他独自守在奶奶的床前,静静的到天亮。

两天里的丧事在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帮忙下,奶奶安静的走完人生旅程,这两天我没看到父亲的眼泪。按照习俗,丧事完的那天夜里父亲要为奶奶点灯,我记得那是夏天的深夜,父亲来到郊区的奶奶的坟前,一个人坐在那里,好久好久,或许那时才是一个儿子向母亲哭诉的时刻。

近年来,每逢奶奶的忌日,父亲总是很少言语,依稀感觉到父亲仍有一丝自责,奶奶走的早,未能感受好日子就匆匆离开了我们。为了奶奶的病父亲找医生,托关系,他已经尽力了。奶奶走了十七年,也许只有父亲自己知道内心的痛楚。

(三)

父亲最大的希望莫过于儿子的成长。因为父亲是教师的缘故,我对学习的事情特别有动力,成绩一直很好,在这一点我没有让父亲费心。初中高中的时候经常独自骑车去上学,父亲时常在门外等我回家,每次学习上的问题总是帮我耐心的回答。父亲的言语嘱咐是温暖的,即便偶尔的严厉也是对我求学的一个鞭策。二零零六年我考入石油大学的时候,我想那晚父亲和我一样激动,九月父亲带着我静静地踏上开往东营的列车,车上人不多,父亲和同去的家长聊得很开心,那一刻我知道他是温暖的,因为他知道这是一趟儿子成才之旅。

学校的片刻停留父亲为我张罗了报到、住宿等事,下午便要匆匆赶回家里。我劝父亲次日在走,父亲说回家还有事要做,要好好读书。我顺着陌生的校园的路,送父亲走在离开校园的那条长长的柏油路上,父亲摆摆手让我回去,我静静的站在那里,望着他的背影,这背影的的确确让我今生每次想起都有说不出的感慨。这到底让我感受到了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蹒跚的脚步,温暖的嘱托。

毕业后我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因为工作在外地缘故,这几年回家很少了,每次回家看到父亲鬓角的白发,沧桑的面庞,心里不忍心酸。

我曾听过刘和刚一首《父亲》,我看到了青歌赛评委的眼泪;我曾看过一部电视剧《父亲母亲》,我看到剧中的父亲站在码头望着自己的孩子远去当兵的不舍;我也曾读过一首诗,那是艾青的一首诗《我的父亲》,诗是这样说的“近来我常常梦见我的父亲,他的脸显得从有过的‘仁慈’,流露着对我的‘宽恕’,他的话语也那么温和,好像他一切的苦心的用意,都为了要袒护他的儿子。”

前些日我听到了另一个版本父亲的故事,他是一位事业上敢做敢想、生活上对家人无微不至的伟大父亲,我想正如父亲这两个字一样,他承担了很重很重的分量,他们也必将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榜样。

父辈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许多已经发生,还有很多即将发生。我打算在我老年之时,要对父亲的故事做一个完整的梳理。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父亲的故事传承下去。

像男人一样去战斗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年过四十的郑秀文,真的越活越不太像女人。私底下她经常自称为“哥”,穿上衬衣牛仔裤铆钉靴,询问粉丝是否喜欢这种“男色”装扮。

郑秀文过去的角色虽然神经大条,但多半是《魔幻厨房》、《龙凤斗》、《孤男寡女》中那种时尚、有女人味的都市女性。但在杜琪峰新片《盲探》里,她饰演了一个孔武有力的女侦探,不停地卖力追逐、搏斗、射击、滚楼梯、当“人肉沙包”。公共场合,她很少像有些女艺人一样佩戴名贵珠宝,只有两枚动物造型的超大戒指,一个是豹子,一个是熊,看起来生猛又笨拙。

平民天后

自称是“哥”,但郑秀文的决心和毅力,其实比很多男人还强。出生于极其普通的家庭,16岁背着书包参加新秀歌唱大赛,用叶倩文的《干一杯》获得季军,被华星唱片公司看中后签约出道。

出道二十多年,郑秀文的故事和特质,被描绘成一部普通香港女生翻身为“平民天后”的励志样板。但她也承认,这种“麻雀变凤凰”的成功,是用极端的自我苛求换来的。她很敏感,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她的恩师杜琪峰素爱在片场骂人,但唯独不骂她,因为她面子薄,一骂就哭,一哭就乱套,完全没办法再演戏。

但她同时也是个幸运的演员,虽然身材干瘦,鼻子上一堆雀斑,说话如傻大姐,肢体语言又像卡通片一样愣,但这样的形象和性格偏偏在银幕上稀缺讨巧。拍摄《孤男寡女》时,杜琪峰安排郑秀文演一场找戒指的戏,她完全没有按要求来演,而是很随性地在桌椅间跌跌撞撞不停翻找,看上去非常神经质。结果杜看完之后赞不绝口,觉得郑秀文身上有一种只属于她的喜感和节奏,于是努力发掘她变身“神经喜剧”的女代言人,2002年她曾以《同居蜜友》、《瘦身男女》、《钟无艳》三部电影同时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

刚出道时她还是个婴儿肥的圆润少女,后来她追求以瘦为美,到了病态的程度,曾经过度节食导致晕倒。拍戏时为了把一件旗袍穿出“纤幼”的窄细感,她几近绝食,最多只吃几口白水煮青菜,饿到手脚冰冷身体发寒。她的生活每天都像吹响了冲锋号,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我以前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永远都要做最棒的那个”。

完美的代价

她的争强好胜和完美主义,让她时刻像一根绷紧的弦,没有喘息。精神和肉体一样,太过疲惫总会出问题。2003年到2004年两年间,她连续推出了三四张热卖专辑,又出演了三部电影,超高的工作强度和长期的心理压力,终于让她积重难返,开始崩塌。

在她情绪渐趋紊乱时,导演关锦鹏找她出演《长恨歌》,这是一部她一直渴望的文艺转型之作。她向关锦鹏隐瞒了自己的精神状况,接下了片约。拍摄时,她变得越来越糟糕,在剧组她像老鼠一样躲着太阳,不想和别人讲话——梁家辉就住在她隔壁,她都无法迫使自己和他当面聊天,只能发短信来沟通。

2006年电影上映,却并未获得期待的好评,票房不佳,她塑造的女主角王琦瑶也备受抨击,这对于郑秀文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她开始情绪性地暴食,视野中任何能吃的东西,都被她像饥饿的狮子一样吞下去。

这一年,她34岁,患上抑郁症。对女艺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尴不尬的年纪,努一把,还能继续往上爬,松一口气,也许就坠入谷底永无出头之日。但她明白自己病了,需要休息,开始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

过去的郑秀文极度要强,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恰恰是对自己的一种不接纳,而这场抑郁症却是一个转机,让她开始明白自己并不完美,学会和自己平和相处。她拒绝看医生,坚持“自我治疗”,每天看书、画画、写字、运动、旅行,开始信奉基督教,“把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托付给上帝”。四五年后,她逐渐走了出来。

她复出后拍的第一部电影,是麦兆辉、庄文强执导的《大搜查》。刚进剧组时,她找不到状态,在现场很没安全感,常常手足无措,“麦庄”组合只好放慢拍摄节奏,有时干脆让她连续几天站在一旁看别人演,慢慢找寻感 觉。

到杜琪峰执导的《高海拔之恋2》时,她有了患病后最强的一次爆发,“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女主角,我能感受到她的一切爱与痛,这是我全身心最为投入的一个角色”——最后,这部电影的票房口碑双双遭遇滑铁卢,她也再不像《长恨歌》时那样一蹶不振,痛苦得想拿头撞墙,而是大大咧咧来句:“算啦,去吃顿饭就好啦。”

女人四十

年过四十,郑秀文自认心态成熟了不少。她常常告诫自己,做女人不要太强悍,女人应该学会享受男人的照顾呵护。2011年3月,她和分分合合二十多年的许志安宣布复合时,专门手写了一封公开信,把许志安称为“供我撒娇又或流泪的肩膀”。但细看郑秀文的微博,却全都是自己独来独往的工作照、自拍图、美食日记和运动志,绝少看到这个“肩膀”的痕迹。她解释说,两人一起出道这么多年,太熟悉了,之所以兜了一圈回到原点,也许是因为宿命

郑秀文多年前有过领养孩子的想法,她的父亲告诫她,这是一件要负责任的事,“到现在我仍然没有改变这个想法,如果有可能,我会领养一个小孩,男孩女孩都行”。

相反,她把最多的热情用在了工作上。从抑郁症的阴霾中走出后,郑秀文在香港连办八场演唱会,场场爆满,并出版了回顾抑郁症心路的自传《值得》,卖出十万本,接着又马不停蹄地举办世界巡回演唱会。她承认,只有在工作中,才总能找到令她精力充沛的源泉——这似乎是对她生命的一种补偿。

如今,她给自己的生活信条是“投入地工作,节制地吃喝,恒心地运动,专一地信主,喜乐地生活”,她的微博签名上写着“不要害怕,做自己”。她的抑郁症有没有彻底好起来,很难断定,但一起工作的杜琪峰、韦家辉、刘德华都说,看,她总是在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