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650字

童年读后感

650字 读后感

《童年》是俄国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之一,书中描述了高尔基三岁时因父亲去世而与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的悲惨生活。

外祖父及舅舅们对他们母子二人并不友善,高尔基的母亲甚至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而抛下高尔基离家出走,虽然最后还是回来了,但没过多久就离开人世,让高尔基真正成为了孤儿。高尔基的外祖父因为家庭的破落而变得怨天尤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拿高尔基出气,甚至有一次把高尔基揍得失去知觉。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高尔基没有自暴自弃,心中依然坚信人世间有“真、善、美”,比如他的外祖母,就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尽管外祖母受尽丈夫的殴打,经历了失去儿子的痛苦,她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并且百般呵护高尔基。外祖母告诉高尔基上帝是仁慈的,他会帮助任何人。高尔基平时就有意识地远离外祖父、舅舅、表哥等这些只会带来负能量的人,而更多接触善良的外祖母、老工人格利高力、乐观向上的小茨冈以及有很多书的“好事情”。高尔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朋友就是书籍,因此当他成名时才会说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话。就这样,高尔基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环境中挣扎着,不自暴自弃,靠着心中坚定的信念,追求着自己向往的生活,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

在《童年》这部书里,高尔基毫不掩饰丑恶对心灵的冲击,读完这本书后我心里感觉很压抑,但又为高尔基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所感动,这正是我们现在缺乏的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缺乏的一种在逆境中不轻言放弃的精神,缺乏的一种相信世间自有真善美的精神。把我们现在的生活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简直就有云泥之别,在我们这样天堂般的生活环境中,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700字 读后感

假期里,我怀着一颗炙热的心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完之后,感慨万千,心中不由得涌出一阵阵自豪。

习近平是从16岁开始,到陕北插队下乡。在插队的期间,习近平也总不忘读书,他的行李箱里装的全是书。来帮他们抬箱子的村民们都说习近平的箱子很重。习近平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读书,放羊时读、锄地休息时读……总之,他随时随地的带着书,随时随地的在读书。

从他当上村支部书记开始,他便一心一意想让村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些。当他了解到四川有沼气技术的时候,立即前往四川学习沼气办。他所做的一切,为的只是让村名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记者采访村民的过程中,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给村民们留下的记忆深刻,而且大同小异。村民们所说的,大多都是“习近平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的箱子里全是书”“习近平为我们办了沼气,让我们的生活条件更上一层”……由此说明,习近平是一个不分高低贵贱、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

最有趣的,就是四大关中的“跳蚤关”。当时的知青们刚从北京城来到陕北时,一个个都是白白净净的,看得出来,他们没吃过苦。来到陕北,刚生活了一段时间,知青们的身上就长了一大红包,又痒又痛,简直让他们“生无可恋”。于是,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尽量使跳蚤减少滋生。慢慢的,他们身上的红包渐渐少了起来,偶尔有一两个,也不会像刚来时那样又痒又痛,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对这种毒素有了抵抗性。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生”。生活中的习近平也是这样的。他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常常有他的文章被发表在报纸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不觉一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用这些诗句来形容习近平是一点也不假。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读书的精神以及他对读书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读后感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