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叶600字

一片树叶

600字 初三 散文

空气似乎凝固了,诺大的空间里只有妈妈翻阅报纸的声音,时间的概念已不存在。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忽然瞥见桌脚躺着一片树叶。它蜷缩着,没有一丝水分,叶边已被虫子啃得惨不忍睹,叶角黄得像一小块锅巴,散发着枯涩的味道。

渐渐的,这树叶幻化成那位老人的模样:满头白发,脸苍白得如同一张白纸,上面灼刻着岁月的印痕,嘴唇不停地颤动着,又细又瘦的腿这儿青一块,那儿紫一块。虽然气温已经三十多度了,可老人似乎仍在人流中瑟瑟发抖。

那天是“五·一”劳动节,我约同学去上海城卖报,阳光和蔼地拂照着大地。

我的心情好极了,脚步也充满弹性,像只快乐的小鹿。蹦蹦跳跳间,新跃桥头的一位老奶奶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见她无力地倚在桥头,嘴里不断地呻吟着,薄如蝉翼的衣服上打着好几块补丁,浑身充斥着一股极其难闻的臭味,引来了一群苍蝇嗡嗡乱舞,非常恶心。老人的身旁有一只白色的小瓷盆,瓷盆干干净净的,也许这是老人赖以生存的饭碗吧,要不,她怎会将它擦得如此干净?盆子里有一些一角五角的硬币,大概有八九枚吧,加起来恐怕也只有两三元钱。这就是她每天的收入吗?

我望了望老人腿上的青斑,生起了一股怜悯之情,她怎么会流浪街头呢?是家破人亡了吗?是孤身一人吗?是被儿女赶出家门了吗?……我从口袋中摸出一枚五角硬币,轻轻地放进碗里。老人表情漠然,但我还是从她的眼里捕捉到了一丝淡淡的喜悦。

身离开的时候,我的心在一点一点地下沉,我这点钱哪够她吃上可口的饭菜?哪够她穿上整洁的衣服?哪能让她像我们那样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

我继续走着,很快就淹没在都市的喧闹和繁华之中了。

拿着这片被遗弃的树叶,我又发了会儿愣:

新跃桥头的那位老奶奶,你还好吗?

一片树叶的故事

1000字 初二 记叙文

漫步通济桥,轻轻用手掌摩挲着石块上纵横的裂缝,回想着姚城散发出古老的气息。走进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品着清香的茶,看着在水中舞蹈的片片茶叶,我翻开了记忆的相册,旧时的余姚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没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只有一间间低矮的、覆盖着瓦片,还顶着飞檐的老房子,老房子边上还有一株株像年过半百的老树。一座桥默默地横跨在河面上,偶尔会有几艘木船徐徐地从桥下驶过,荡开一片涟漪……

岁月悠悠,低矮的老房子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原本稀疏的老树也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梧桐。现在的姚城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了,车水马龙的街道、喧嚣热闹的广场、众多便利的超市、快捷省心的网上购物,很多事物以全新的速度变幻着自己的面貌,但是有些东西却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历史文化的书卷上淡然地始终如一地书写着独有的风采,比如说“茶”,这些神奇的树叶在几千年的岁月沉淀中依然如故。

余姚的“茶文化”和这座小城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六千年前,人们就在田螺山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山茶属植物的痕迹,瀑布仙茗在汉晋时期就名扬四海。如果口说无凭,那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有关记载就是最权威的论证了。“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说明了早在汉代余姚就有茶事了,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不愧为我国绿茶主产区浙江省的最早出茶之地。

余姚茶文化还有一大特点——扎根民间。据说以前在姚北沿海地带,有慈善施茶的五十八个茶亭,各自拥有不同的雅名;在河姆渡遗址附近,至今还存有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年的茶亭碑,在碑文中还有相关文字记录。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明志、以茶施善等都形成了淳厚的茶俗和民风。可能正是扎根民间的缘故吧,余姚的茶文化才能够一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茶叶的质量和口感与其制作工艺是分不开的。余姚的瀑布茶制作技艺就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姚四明山还是出口平水珠茶的主产区,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世界优质食品博览会上,余姚天坛牌珠茶就获得世界金质奖这一殊荣。如今,余姚茶叶在非洲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等国都是最受欢迎的。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名茶“瀑布仙茗”,同样发展迅速,先后获中国鼎尖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

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无所不在的。但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必不可少。主人一句“您要瀑布仙茗还是四明十二雷”就是给客人最地道的问候了。在工作之余,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凑近杯口细细一嗅,清香立刻环绕身边,所有的疲惫便都烟消云散了。

春回大地,这些神奇的叶子又在山林间发芽生长,勤劳智慧的余姚茶农们又将收获新的希望。在姚城现代化的洪流中,很多事物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城市的舞台上,唯有这一片片神奇的茶叶翠色依旧,唯有那一丝丝淡淡的茶香不曾淡去,留香唇齿之间,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