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唯一的信仰1200字

活着是唯一的信仰

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一九四二》

倒在电影院的椅子里直到听完《1942》最后的片尾曲,才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电影院,内心感受只能形容——“虐心”。

1942年对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侵入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

银幕中的每个片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老东家的女儿星星主动要求被卖那一段,老东家看到女儿被人看上要被卖的时候,表情异常复杂——先是笑,这笑靥不知是无奈,还是感到庆幸,与女儿星星一对视,老东家的表情就慢慢变成了无奈,甚至是要哭的样子——虽然可以活命,有了几口吃的,但是却从一个堂堂的地主逐步堕落到死妻卖子快要饿死的地步——老东家只能无奈地转身骂了自己一句“辱没先人”。

当开往陕西运输灾民的火车到达陕西边界时,遭到当地中国军队的拦截,理由是往这里运输的灾民太多了,再来陕西也就变成灾区了。逼迫火车折返,好不容易挤上火车上的逃荒灾民们的希望再一次被粉碎。看看不到任何希望,比饥饿更可怕。回去就是死,嗡的一下灾民全部跳下火车不顾一切想冲进陕西。而当中国军队向灾民开枪阻击时,我的心顿时变得绝望。。。

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度过了如此艰苦的逃荒之旅。我认为是信念,他们相信一路向西就可以寻找到吃的,有了吃的他们就不会被饿死。这样的信念,使他们翻山越岭,徒步从河南逃到了陕西;这样的信念,使他们风餐露宿,在旅途中战胜饥饿和寒冷;这样的信念,使他们躲过日寇的枪林弹雨,一步步朝陕西迈进。只要心中有信念,我们便可以战无不胜。终有一天,我们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可我无法忍受在故事发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观众时不时传来的零星笑声,我真的不知道他们看着自己爷爷奶奶们真实经历过的事在笑什么?我记得“优酷”做过一组“口述历史”的视频,里面有一段血红的大字,“当我们民族自己的历史,只能由别的民族,甚至过去敌对的国家来讲述的话,我们就都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而最为可悲的是,当我们面对着自己记录的最真实最悲壮甚至最赤裸裸的历史时,却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人会显得如此的卑微,一切的信仰、尊严都会变得虚无缥缈,吃饱饭才是王道。在这场天灾+人祸的共同作用下,导演为观众呈现出了在极度环境下人类最真实的本性。

江河不洗今古恨,天地能知忠义心。历史上有些年头,是极具意义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一九四二》,让我们记住了我们民族的这个饥荒、残酷、屈辱的一九四二年。它的意义,便不亚于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等许多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年份。它的意义,让那段历史成为了艺术的经典。

河南人不易,1942的往事已成为历史,经历过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段令人揪心的岁月,就让它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的流淌……

有梦就精彩

600字 初一

有梦想成就未来。

从我们人生中的第一刻起,梦想就在我们心灵中播种了种子,它在慢慢成长,我们也在不断进步,正是因为如此,才有飞上天空的一批又一批宇航员;失去双脚还坚持跳舞的女孩;从小就苦练琴的钢琴家。他们的现在多么令人骄傲,可背后也付出很多的汗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她很平常,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有一个梦想。她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女孩,叫付丽娟。当时的她仅仅十三岁,和我们相仿的年纪,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伞兵,她走出乡村,来到了城市,参加军队。由于年纪小,她不得不在很累的训练中落后,可付丽娟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退缩,她知难而进,永不放弃,这正是因为她对梦想充满着希望。她喜欢空中的飞翔,因为只有那时,她才会感到生命的所在,感到梦想的成功。当风在耳边呼啸,心生呐喊,因为她做到了。军队里,付丽娟的年纪最小,可在舞台上,她并没有表现出胆怯,而是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当我们问到最让她牵挂的人,她眼中有些泪水,说出了自己的奶奶,她在训练中很坚强,但说出自己亲人的那一刻,还是落泪了,她好久没有回家,这对于我们有幸福家庭的孩子来说,这太艰难了。有梦就要坚持,因为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有梦就要努力,因为机会是属于敢于拼搏的人。我们身边值得我们喝彩的人很多,我们为什么不努力,自己为自己喝彩呢?“人的一生很短暂,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我们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所以,只有敢于拼搏,才能圆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