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王国1000字

糖的王国

10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有一天,我在皮皮鲁家玩,我和皮皮鲁正玩的起劲,突然,鲁西西突然从她房间里跑了出来,急忙对我们说:"你们快来啊,我发现了一个密道。”说完就往她房间里跑,我们也跟了上去。只见鲁西西把衣柜拉开了,把衣服全部扒一边去了,按了一个突起的地方,只见衣柜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洞。鲁西西对我们说:“我刚刚在拿衣服时发现的。”这是,我和皮皮鲁来劲了:“我们一起去冒险。”说完皮皮鲁便钻了进去,我和鲁西西也跟着钻了进去。

一进去就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道门,我们飞快的跑了过去,只见门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糖的王国”四个大字。我们好奇的推开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这些景象全都是用糖做的。我们走了进去。咦,怎么有巧克力的味道?原来我们走的是用巧克力铺的道路,若这不是道路,我早把他给解决了。旁边的植物也都是用糖做的。我们走着走着就到了一座宫殿前。突然,门卫拦住了我们,其中一个人问:“这里是宫殿,是你们走的地方吗?对啦,你们怎么不和我们一样啊。”“我们当然不和你们一样啦,我们又不是这里的人,我们是从外面来的,是有血有肉的”他还没说完我就抢着说。他们一听马上跑进了宫殿,不一会儿,一个带着王冠的糖人走了出来,他彬彬有礼的把我们接了进去,还热情的招待我们。突然,皮皮鲁提议:“我们来比赛吧?”全票赞成。比赛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看谁吃糖吃得多。比赛哨一吹我们就狼吞虎咽。我抓起一把就往嘴里塞,管他什么糖呢,只要能吃就行了。皮皮鲁也不甘落后,狼吞虎咽的吞着。鲁西西可能不爱吃糖,一小把一小把的往嘴里塞。糖王的速度也算快了,但比起我和皮皮鲁,就慢了。过了这么久我们都吃不下了,比赛才结束。比赛结果出来了:我第一名,吃了10斤。皮皮鲁第二,吃了9.5斤。糖王第三,吃了8斤。鲁西西第四,吃了6斤。

接下来是第二个环节:看谁吃得快。比赛开始了,我们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吃了。比一会儿就给我们干光了。比赛一结束,我们就上气不接下气。比赛结果出来啦:我第一名,只用了10秒。皮皮鲁第二,用了11秒。鲁西西第三,用了15秒。糖王第四,用了16秒。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环节:看谁吹的泡泡大。“嘘————”的一声,比赛开始了。我们迅速让嘴里塞泡泡糖。因为皮皮鲁创办过泡泡糖学校,所以皮皮鲁吹的泡泡最大;我第二;鲁西西第三;糖王第四。这是刮来了一阵风,我们全部被吹了起来。慢慢地向公园吹去。这是我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降落,刚好飘到了一块棉花糖的上方,我找准时机不停地往嘴里吸气,突然我急举般的往下落,落到了棉花糖上。他们也学我做,落了下来。

我看了一下表,时间也不早了,我们的回去了。我们走时糖王还送了我们好多糖,我们答应了糖王,只要有时间我们就回来玩。

藏山

1200字以上 三年级 写景

藏山位于盂县城北十八公里处,相传,这里是春秋时程婴藏赵盾遗腹子赵武之处,原名盂山,原更名藏山。藏山,属太行的支脉,这里南北双峰对峙,满山青翠风景秀丽。建有藏山庙,保存完整。藏山庙创建于元代,明代清代也曾修茸,庙宇保存完整,有照壁,牌坊、山门、宫殿、楼阁等。庙内有藏孤洞,极恩洞等。庙东,有滴水崖,水积成沼,清彻透底,每逢盛夏,池水澎湃下泻形成瀑布。藏山口有“龙凤”二松。老枝弯曲,更加深了藏山古老的风韵。藏山附近,还新建了春秋战国宫。

山西盂县藏山,地处太行山西麓,位于县城以北。金代大定年间曾任盂县县令的智楫在他写的《神泉里藏山庙记》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藏山之迹乃赵朔友人程公藏遗孤之处也”。据我国明清之际著名讲史小说《东周列国志》所记,程婴携赵氏孤儿“潜入孟山藏匿,后人因名其山曰藏山”直接把“赵氏孤儿”的故事与盂县藏山联系在一起。而盂县地区围绕对程婴等义士的民间祭祀活动也远见于金、元两代,甚至更早一些。围绕藏山名胜等自然景观还产生了游记文化,不少历代文人骚客游览藏山之余,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游记等,如金人何师常撰“公孙、程二公祠”,明朝吏部尚书乔宇作《题藏山庙》;明末清初的爱国志士顾炎武撰《义士行》、傅山作《藏山用乔白岩先生韵》等都堪称名篇。这样,围绕藏山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延续了几百年、上千年,不断承传,不断丰富。历史记载的传奇性赋予了藏山文化特有的艺术生命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为藏山文化注入了思想的震撼力,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成为藏山文化历久不衰的根据和原动力,而

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正是藏山文化的脊梁所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对“藏山藏孤”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赵氏孤儿时间本身的真实性也有学者表示存疑,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是很正常的,也事很可喜的,相信这种学术讨论还会持续下去,只有通过深入地研究,热烈的讨论,才能进一步接近历史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但是,不管对“藏山藏孤”、“授孤救孤”有何种不同的学术见解,应该说对藏山文化的客观存在却是不容置疑的。藏山文化是一种延续了上千年的文化现象,它是摸的着、看得见的历史真实。

藏山文化是中国文化一个地域性组成部分,而又不局限于某一地域,它早就被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流传于各地,影响着全国,甚至飘洋过海,走向世界。人们剖析它的文化内涵,认识了中国古老、灿烂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营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藏山不仅是风景名胜之区,也是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藏山值得一游,藏山值得一看。

名盖山,位于盂县城北18公里处,距太原121公里。属太行的支脉,其北与五台山风景区相接,东与汉北西柏坡相连,是一处前景广阔的旅游胜地。藏山,以流传着“藏孤救孤”的故事而闻名。据《史记•赵世家》等典籍记载,晋景公时,权奸屠岸贾累进谗言,致使赵盾全家三百多口被杀害。赵盾之孙赵武尚在襁褓之中,程婴和公孙柠臼为抢救赵氏孤儿赵武,与屠岸贾展开了一场“搜孤救孤”的斗争,后程婴用己子替代,而抱赵武逃至此处,藏居十五年之久。名其山曰“藏山”,盖以藏孤得名也。公孙柠臼被抄斩。后人为颂扬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舍身取义之壮烈事迹,遂在藏山立庙祭祀,代代香火不绝。

藏山山峰南北对峙,壁崖如削,名曰二幛。南幛耸然笔立,名为芴峰,峰东山路崎岖,攀登而上,可达南天门。北嶂石峭如屏,崖下深邃,依崖建造庙堂,祀奉赵武,东侧有报恩祠,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左侧山腰有藏孤洞,僻静幽谧,是赵氏孤儿当年藏身之处,勒石碑以记之。每年农历四月半有祭祠盛会。明末傅山《留题藏山》诗云:“藏山藏在九原东,神路双松谡谡风,雾嶂几层宫霍鲜,霜台三色绿黄红,当年难人徒说,满壁丹青画不空,忠在晋家山亦敬,南峰一笏面楼中。”藏山庙名曰“文子祠”,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祠庙始建无考,现存碑碣中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重修碑记。现存的古建筑中除寝宫为元代所建外,其余大都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和清代多次修葺与增建的。藏山庙大小三十多处亭台楼阁皆倚山傍壁而筑,气势雄伟。祠庙座北面南,依次将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于院落之外,区别鲜明,主次有序,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藏山有十景,奇丽壮观。山上奇松怪柏颇多,以进出入口处的“龙凤”二松最为著名。“龙凤松”,位于祠庙入口处,“龙松”伏地而生,似虬龙蟠曲,呈仰天长吟之状;“凤松”袅娜奇立,若仪凤展翅,有凌空翱翔之势。“饮马池”昔日山泉汩汩,清澈见底,相传为程婴、赵武饮马处。“笏峰”面祠南耸,石削如屏,险峻异常。“南天门”巍然矗立,有“之”字形石径直达峰巅,素有“南门天险”之称。山顶部一处自然生成的嶙峋突兀的岩壁,似莲花一朵,盛开崖畔,即所谓“南洞西山绣石莲”,亦是藏山胜景之一。“日落晚照”,位于东峰半山腰,有一凹地,四周芳草如茵,披青流翠,中央呈苍黄色,夕晖反射紫绿万状,光怪离奇,分外妖绕。“拜水洞”居祠之北,为旧时祈雨处。“滴水崖”于东峰山麓岩穴内,涧水四季不绝,似水帘洞天。“黑龙潭”在东峰隅岩洞内,水色似墨,饮之可口。每当盛夏,池水澎湃下泻,瀑布如虹。“飞岩楼”凿岩而建,险峻异常。

藏山是中华沧桑变迁的一幅重彩画卷:有藏山藏孤之历史,然后才有赵氏一脉,而后才有赵简子、赵襄子,才有韩赵魏三家分晋,方有立国二百多年的七雄之一赵国。倘若没有赵氏孤儿一说,就不会在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赵国的位置……。

为完善藏山旅游景区,再现历史的真实,1996年新建“春秋战国城”,为景区增添了耐人寻味的一页。

“春秋战国城”北靠笏峰,南依小东山,位于藏山祠龙风松东面,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周围山势峭拔,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建筑整体布局按照中国古老的“八卦图”设计,其中心为“百家坛”。由此辐射向八个方位,将群雄殿、将相府、忠烈馆、古战场等馆室有机结合在一起,形乱而神凝。游览者可感受与藏山祠“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在同一历史时代列国争雄、百家争鸣的历史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抒情散文
1000字